-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8.3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上海-黄浦
事件回放:
2005——
7月,高名潞在中华世纪坛策划了名为“墙——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的展览,引起了业界关注;
艺术家刘向东因为其“八五新潮”时期创作、后来又丢失的作品——《哲学手稿》被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拍卖,而将嘉德告上法庭;
文化界掀起“80年代热”
2006——
11月,黄专在深圳策划“创造历史:中国20世纪80年代现代艺术纪念展”;
中国嘉德、匡时国际拍卖公司分别设立创作于80年代的作品专场;
北京保利的“日本所藏中国油画专场”也以“85思潮”为主题;
2007——
11月3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在798成立,推出:’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运动” 11月9日,宋庄壹号美术馆在栗宪庭的策划下推出:“1980年代当代艺术青岛梦”
11月18日,今日美术馆推出朱朱策划的“原点——"星星画会"回顾展
11月23日,台湾奕源庄艺术空间798开幕,推出:’85&后89展览
12月1日,南京青和当代美术馆开关,推出以“红色•旅20年”和“我们的80年代”为主题的“自转”展
……
引语:
有批评家表示,尽管对’85美术新潮的回顾展频繁出现,但就目前来看,这种回顾展不是多了,反而是少了,“’85美术新潮时期不同群体都为当代艺术作出过贡献,现在的’85美术新潮回顾展还会继续下去,因为不是一次展览就能将这段历史梳理清楚的。而且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集体的追忆必然带动个体的记忆。
在对一次次艺术潮流、艺术团体的回顾之后,个体艺术家的回顾展览也在紧锣密鼓地上演。2008年1月18日,北京环碧堂画廊将推出展览“何多苓2007:油画与雕塑”;1月19日,上海红桥画廊将推出“道路—毛旭辉绘画历程 1973-2007”……
可以预见,2008年,这股回顾的热潮将会继续下去。“能够进入艺术史的作品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很多收藏家、批评家被问及该如何收藏的时候都会提及这句话。很多人会觉得这句话很抽象,不过当下掀起的’85新潮回顾热,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学术与市场,在博弈中取得双赢。
’85新潮:一场运动 一种精神 一个整体
’85新潮,虽以“85”为名,但却涵盖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将近10年的历史,其高潮出现在1985-1990间。在这之前有“星星美展”、“十二人画展”和“无名画会”等艺术运动,但是直到’85时期,这场艺术运动才走向全国,达到高潮。
一场当代艺术运动
1979年以后,中国政府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伴随着中国社会各方面都面临历史性的深刻转型,作为文化转型的新艺术运的“’85 新潮”也随之在 1985年出现。数以千计的年轻的艺术家在没有机构、画廊和市场的支持下,借用西方当代艺术的观念和形式,在全国各个城市内发起了数百个激进的实验性艺术展览和活动。在 1985年-1990年这一期间涌现出大量年轻的艺术家和极具挑战性的作品,在理论界也出现了空前热烈的讨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85新潮运动 ”。
’85新潮的艺术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次创作高潮,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动摇了中国几十年来的主流艺术观念,第一次把中国艺术纳入国际背景下,为艺术争取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开放,中国艺术从此不可逆转地跨入了一个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时代。自此之后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基本结构在’85新潮时期已经形成。
1989年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 CHINA / AVANT-GARDE)把这个前卫运动推到了最高潮。当年五月在蓬皮杜文化中心举办的 《大地魔术师 》(MAGICIENS DE LA TERRE )展览则第一次把’85新潮的艺术家推到了国际展览的重要舞台。
一种“不回头”的精神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秦思源接受采访时提到了当年《中国现代艺术展》中的标志——交通路标中“不许调头”的符号,他认为这个标志代表了当时艺术家们的一种往前冲的精神,就是说中国从现在开始往前走,连看都不往回看一眼。这也可以说是’85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精神。
“纯粹”,是众多参与过那场运动的艺术家、评论家谈论那个年代时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汇。“当时的艺术家可以为艺术倾家荡产,他们只是纯粹的追求一种艺术上的精神,让人怀念”,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费大为如是说;“那时候艺术家之间没有多少名利之争,很容易交往,现在看来,那个时期不是一个处心积虑、推广包装的时期,是一个让人兴奋的时期,大家只是纯粹的追求艺术,有一种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艺术评论家殷双喜如是说;“80年代是充满信仰和理想的时代,很纯洁的一个艺术状态”,艺术家王广义如是说。
纯粹、纯洁、不回头,所有的这些也正是“’85新潮”之所以有意义,之所以值得怀念,之所以要被重视的原因所在。
没有“代表”的年代
几乎每个时代、每场运动都要有代表性的领军人物,但是谈到’85新潮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时,诸位受访者均表示,那是一个群雄逐鹿的年代,很难说单纯哪个艺术家、哪件作品能够代表整个时期。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秦思源对此的解释极具代表性:虽然目前有些’85时期的艺术家非常活跃,像张晓刚、王广义、徐冰、吴山专、张培力、顾德新等等,但这并不表明这些艺术家就能代表那个年代。因为’85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有很多的艺术流派,不同的艺术家在全国各地做完全不同的艺术实验,像余友涵他们在上海做抽象的作品,一直到“生命之流”这种,都是很自我的感受;然后就是“北方艺术群体”。所有这些完全是不搭嘠的。每一个小组、每一个流派,都遗留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艺术家,很多人虽然不是特别出名,但是现在还在做特别有意思的作品。以此次尤伦斯展出的作品而言,耿建翌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到似乎有是在为上个世纪90年代的作品做前奏,但至于是不是直接的就很难说了。所以哪个艺术家、那件作品是最有代表性的,这个太难讲了,那个年代的精神就不是单一的,整个艺术状态也不是单一的状态,而是是非常、非常丰富的。另外一方面,现在还不是回顾总结下定论的时候,因为时间还不够长。比如说现在印象派就剩那么几个名字了。但是如果在二十世纪初你问:谁是最有代表性的?这个就很难回答,因为那个时候印象派的历史还没有那么清晰。但是现在,一提起印象派,就是莫奈,然后有几个其他的艺术家。所以,现在要问的问题不是一个谁最厉害,或者谁最牛?这种问题我觉得过早,然后容易误导一些观众,特别是新的观众。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是那个年代的精神。
讨论哪个艺术家、哪件作品最具有代表性,在当下来看或许的确太早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是那些参与过’85新潮的中坚力量或者积极分子有不少已经成为现在艺术圈中的主流:范迪安已是中国美术馆馆长;费大为现在是尤伦斯美术馆馆长了;高名潞、栗宪庭都是评论界举足轻重的人物;罗中立已是重庆市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院院长;像王广义、张晓刚等艺术家,都已成为艺术明星和拍卖场上的大赢家。不知道我们是否可以说,那个年代是一个孕育“英雄”的年代。
’85新潮”被谁遗忘了?
费大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目前在西方国家,了解最多、关注最多的中国当代艺术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的一批作品,对于’85新潮知之甚少。从某种意义上说,“‘85”是被忽略、被遗忘的历史。
由此来看,说’85新潮被遗忘了,其实是在一种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品倍受关注的情境对比中提出的。而这种情境的出现与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85新潮最终是被市场遗忘了。
耀眼的1990年代
上个世纪90年代兴起的“玩世现实主义”与“政治波普”作品,一直是近年来拍卖场上的明星,不可否认的是,“市场”在其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3年,中国当代艺术出现在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上标志着其走向国际市场。在这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在商业市场上出人意料地取得了快速成功,百万美元以上的单件作品拍卖纪录被不断刷新,国际知名画廊开始与中国当代艺术家签约……市场的热捧,使得1990年代艺术家格外耀眼,大幅的宣传,长篇累牍的作品解读,当代艺术家们继政坛名流、影视明星和商界巨子之后也开始成为媒体关注的封面人物。
19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被西方当作是解读中国社会的一个窗口,然而透过这个窗口,他们其实只是看到了他们想看的东西而已。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主要收藏、投资者,他们这种偏颇口味影响了艺术市场,也影响了中国艺术家的创作,造成了一种受关注的永远受关注的场面。然而作为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1980年代作品,镁光灯背后的1980年代 与此同时,前期的“‘85新潮”作品在1990年代作品绕眼的光芒下显得黯淡了许多。著名收藏家管艺在今年春天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会上,面对中国最早期的当代艺术(星星画会、’85新潮等)作品的拍卖价格,发出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当代艺术这么贵,也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作品这么便宜”的感叹。至于原因,一方面由于1980s年代的很多作品已经散失,不知流落何方,拍卖场上很难看到那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另一方面,’85新潮时期的精神就是一种不回头的精神,这也使得当时的艺术家在一定时期内只想往前走,不愿对过去进行回顾。
二十年回望,不近也不远
秦思源谈尤伦斯“八五回顾”展览策划初衷时谈到:策划展览的同时,发现社会上同时兴起了“80年代热”,主要表现在对1980年代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社会风尚等的回顾,媒体上也经常出现有关1980年代的报道。社会整个大环境也同样有一种“回顾”的感觉。
艺术总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当下的社会,艺术事件也是如此。或许真的是社会需要艺术做出一个回顾的时候了。
回望亦是展望
著名批评家殷双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怀旧的思潮中必然会有市场在其中的运作, 1990年代的艺术火了那么久,收藏家、画廊以及拍卖行都需要新的主题,所以伴随着对’85时期的学术疏理,各个画廊都蜂拥推出’85思潮时期的作品、艺术家展览。但是不能否认,’85确实时一个值得回顾的时期,而且20年的时间距离,足可以让我们在回望的时候多了一分冷静与客观,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刚刚在798开幕的奕源庄艺术空间,以“85&后89”为题目做了重要的开幕展,展览上展出了毛旭辉、叶永青、孙国娟、周春芽、栾小杰、潘德海等’85时期重要艺术家当年的部分作品和大量近作。对于为什么在这种类似回顾展的展览上展示新作,奕源庄空间主持人兼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林礼铨解释说,’85时期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有着很强的精神力量,此次之所以展出这些艺术家近期的作品,是希望能够借此让大家了解到这些艺术家近年的创作状态,以及展示艺术家在其作品上随着时代而发生的变化。
尤伦斯的理想:与市场无关
费大为在被问及问什么在这个时间举办这样一个展览时,笑着回问:为什么记者的问题都一样?其实记者也并不想问一样的问题,记者真正想要的是一种不同于之前类似“学术”、“恰逢其时”之类的回答,希望能够得到一个与“钱”有关的答案。但是正如费大为所言,作为一个策展人,想做得只是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重要作品通过展览展示出来,借此让大家对于中国艺术史上的这个时代有所认识,开始讨论那些作家、作品以及那个时代的意义。策展的初衷完全与市场无关,至于在客观上是否会引发市场的关注,这个不是策展人要考虑的问题。
重要的不是艺术?!
对’85新潮的讨论其实很早就有了,10年前,黄专就曾在《画廊》上组织过一次题为《纪念与反省》的笔谈;2005年高名潞在中华世纪坛策划了名为“墙——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的展览;2006年黄专策划了“创造历史:中国20世纪80年代现代艺术纪念展”;而今年11月的三个大展览:尤伦斯“‘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宋庄壹号美术馆“1980年代当代艺术青岛梦”,今日美术馆“原点——‘星星画会’回顾展”无疑把这个回顾热推向了高潮。各展览无不推出“学术疏理”的口号。此后,众多画廊相继推出’85时期重要艺术家的作品展,北京奕源庄空间“85&后89”、程昕东国际空间的“李季、栾小杰联展”、本月上海红桥画廊也将推出“毛旭辉作品展”……费大为接受采访时谈到,这种学术性的回顾展对市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最早也要在2008年的春拍上才能看出来,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秋拍场上,众多1980年代作品大放异彩。
著名批评家栗宪庭曾经用“重要的不是艺术”来评论’85新潮时期作品的价值,讲到艺术的价值并不完全由艺术本身来决定。今天在如此规模的回顾潮中,“艺术”似乎依然不是万众关注的焦点,批评家、学者们在探讨作品的时代意义,更多的人在擦亮了眼睛盯着其中蕴含的市场机遇。
时代性凸显艺术史价值
对’85新潮时期艺术作品的批评多集中在其对西方艺术的模仿上,认为其不注重自身的艺术语言。但更多的声音认为:能够写入艺术史的艺术品才具有长久的价值。而’85新潮时期作品的时代性、开创性使其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栗宪庭在接受ArtWorld采访时说过:评价那个时期的作品,重要的不是一件作品的好坏,而是你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它。那时正处在文革刚结束,所有的问题都在拨乱反正,整个的艺术标准和背后的价值观念都正在发生变化。当时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这种变化是其意义所在。当时的参与者殷双喜认为,’85新潮确实有模仿西方那种强调个性、强调独立等倾向,但是不能因此而简单的说’85新潮是单纯的模仿,我们的艺术家在把西方的东西“拿来”之后,加入了很多自己的东西。费大为则强调,“‘85新潮”主要是个性解放,可实际上当时艺术家的活动有很强的集体性,群体、运动、领袖一类的意识很强,恰恰不是很现代、个人主义的方式;其次,“‘85新潮”中人要打破国内艺术单一的局面,要和国际接轨,思考很多人类普遍性的问题,可实际上,1985年到1989年之间,国内艺术界和国外艺术界几乎没有什么交流;“‘85新潮”中人要找一种新观念来促成艺术语言的革命,同时,他们非常关注艺术的思想启蒙价值,而不是艺术语言的革新。20世纪80年代国门打开以后,西方思潮如洪水猛兽一样涌来,但是国内艺术家的反应不仅是被动,也是有自己的创造性的,产生了一种非常中国化的对西方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创作。
对上面的批评,罗中立在接受《广州日报》专访时也提出了“《父亲》只属于那个时代”的观点:“从技术层面来讲,新生代的画家们谁都画得出《父亲》,但离开时代的烙印和背景将失去意义。《父亲》这幅画它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了。”另一重要艺术家王广义在一篇文章中也提到:“‘85美术运动”的参与者们所从事的并不是作为艺术的艺术创作,而是在进行一种不是哲学的哲学观念表述和行为过程,这一点正像欧洲文艺复兴初期的艺术所具有的那种不确定性的特质一样。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之所以具有历史价值,重要的并不是作为艺术模式的完善程度如何,而是作为不是哲学的哲学观念表述所具有的启示性而引发了人文主义思想兴起,使欧洲走出了中世纪的困境,发现了人和作为人的人性价值。……’85美术运动是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之下高扬人本的崇高和健康。”
无论是评论家还是艺术家都不否认那个时期作品在艺术语言上的不完善,但同时又强调当时特定的历史情境,正式这些历史情境赋予了那些作品特定的意义。在他们眼里,’85时期艺术作品无疑是要写入中国当代艺术史的。
那么这些集学术价值、历史意义以及艺术形式突破意义等于一身的’85时期艺术品怎样才能不成为市场的宠儿呢?
市场与学术的博弈
此次把’85回顾推向高潮的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由尤伦斯夫妇创立的尤伦斯基金会出资建造。尤伦斯夫妇共收藏了三代中国艺术家创作的1500多件当代艺术作品,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之一。有着这样的背景,也难怪众人视费大为一再澄清此次’85新潮回顾展与市场无关的声音于不顾,而或明或暗的揣测着其背后的资本预谋。
很长时间以来,批评界都感叹学术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中的缺位,高名潞在此次尤伦斯’85开幕论坛上谈到:当代艺术只有价格是超速发展的,很失望,是市场,而不是艺术或学术才能,成为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催化剂。那么此番出现的“学术梳理”是否可以挽救“学术”在艺术市场中的地位呢?
热衷于收藏(而非投资)的人都喜欢谈论收藏艺术品的学术性,认为具有学术性是评价一个作品是否有价值的重要标准。从源头来梳理当四艺术发展的脉络,在理清其发展逻辑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观察坐标,原本难于理解的艺术现象、艺术作品,在如此大规模的展示与解读中,为西方以及中国本土不理解或者不懂’85思潮意义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市场的反应视迅速的,近期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早期作品在国际市场的已有出色的表现;作为一级市场的国内画廊,相继推出与’85有关的展览;从各大拍卖公司推出的2007秋季拍卖来看,也有部分作品上拍,在刚刚结束的保利2007秋季拍卖会上,张培力1986年作品《手套》以53.76万元成交,而北京匡时国际推出的毛旭辉1986年作品《私人空间•水泥房间里的人体》也以179.2万元成交。虽然就目前来看,8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在拍卖市场中,无论从市场价值还是从市场认可度,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广泛地接受。但随着各个画廊和美术馆在学术上的推新、学术价值和艺术地位的认可,其市场价值在今后的拍卖市场中也尤可期待。
对于这种情况,有人认为,是市场催生了此次“学术梳理”风潮,也有人认为,是此次学术梳理影响了艺术市场的走向。不管怎么说,目前看来,这似乎是个双赢的结果,毕竟艺术离不开学术也离不开市场。
‘85新潮时期作品隐身何处?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对’85新潮有着特殊情结的学者们都存在着这样的隐忧:’85新潮时期的作品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见证,很多已经无处寻觅踪迹了。当年“中国当代艺术大展”的组织者之一殷双喜解释,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当时能够看到这些艺术作品价值,同时又有资金的人不多,宋伟虽然收购了一些作品,但之后由于其身体原因,很多作品最终还是散失了。同时,当时的艺术家都很穷,连把作品托运托运回去的运费也没有,因而展览之后,很多作品都难觅踪迹。
而事实上,尤伦斯、管艺、希克、田烟幸人、张颂仁等国内外藏家也都在寻求着这些“特殊时期的作品”。我们所了解的是,正是海外藏家的持续关注以及国内藏家的崛起,张晓刚、岳敏君、曾梵志、靳尚谊、石冲、毛焰、蔡国强、程丛林、罗中立等人均跻身千万级艺术家行列。苏富比拍卖公司最近把全球艺术品市场上1950年后出生、单件作品成交超过百万美元的艺术家列了一个名单,其中中国艺术家有9位,占到全球这一类艺术家总数的32%,居世界第一。这些曾经创造了并且仍在创作盛年的艺术,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风向标。可以想见,随着回顾热的持续升温,这些艺术家的早期作品必将重新受到重视和发掘,在市场中确立其自己的地位。市场地位一旦确立,那些隐身多年的艺术品必将应声而出。
结语:
艺术圈的怀旧情绪仍在蔓延,批评家的争论也在继续。孰是孰非不可定论。但是无庸置疑的是:那个时期的作品真的火了!手稿、草图、重现、作品还原纷纷扬扬,一场似乎极具文献价值的运动正在艺术圈里不断上演。这个世纪艺术市场的亢奋状态其如其分地介入其中,让20多年前那些历史遗迹被重新翻阅、欣赏、解读。市场不是学术的附庸,它有其自己的生存法则,所以我们看到,85新潮的美术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多起来了,拍卖价格也在节节飙升了。无法定义这场博弈是自发的,还是有预谋的,但是都不可否认,85新潮在20多年后这次风风光光的亮相,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懵懂状态,正如评论家朱其指出:“目前对于这段历史以及之后的当代艺术,无论在概念上还是价值评价上,都还没有确定的标准。但可以看到的是,’85新潮已经提供了一种文化较量的后革命经验,就是不但要革命要理想,还要有资本有计谋。”
上一篇:方力钧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