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孔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
您所在的位置:孔画廊>画廊动态>正文

都来尝尝艺术这块奶酪?

2011-04-15 10:17:55          

  1、都来尝尝艺术这块奶酪?   2005年,英国当代艺术家,年仅40多岁的Damien Hirst凭借其作品在拍卖会上的亮眼表现,不仅让他成为“最富有的在世艺术家”,而且也助他前所未有的成为第一个占据了Art Review杂志当年包括收藏家、策展人和经纪人在内的艺术界”THE POWER 100”名单上头把交椅的“艺术家”。显然,他不只是艺术家,他拥有和管理着一家艺术家图书公司,四处工作室,一个永久陈列其作品和藏品的哥特式古城堡。他不仅收藏其他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还专门收藏那些毕加索作品的冒牌货。   ‘Art is about life and the art world is about money.(艺术和生命有关,艺术世界则和钱有关。)’他说的这句话,很是一针见血。所以,艺术一旦成了我们眼中的“奶酪”,也就和我们大家之间有了发生金钱交易的可能。   那么,离我们大家最“近”的那一块艺术奶酪又会是什么呢?   平心而论,还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这个“近”,是时间和空间上的近,也是心理上的近,当然还有价格上的相对近。的确,我们如今更容易从媒体上了解和看到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资讯,也容易在画廊、展览现场上看到艺术原作和艺术家本人,这样一来,碰上你喜欢的作品,求证真伪的风险近乎为零。当然,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也是最有可能发现和得到先机的——试想,倘若你能够看得到小荷才露尖尖角,他日荷花别样红时,得意自是难免。   2004年年末,Business Week杂志“2005投资前景”中撰文”Why Collectors Crazy for Chinese Art”(藏家为何迷恋中国艺术)指出,随着中国大陆新贵藏家的出现,中国艺术市场起步即有燎原之势。而国际买家热衷抢夺的艺术品,从三千年前的青铜器到中国本土艺术家和海外华裔艺术家的前卫画作,可谓是一网打尽。文革期间被视为“资产阶级“行径之一遭到清除的艺术收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重新活跃起来。专业人士们都希望中国艺术品的价格可以伴随中国财富的增长而持续上扬。香港企业家和收藏家David Tang认为,中国艺术市场只是刚刚开始而已,谁都会有机会。文章对有心投资中国艺术品的藏家提出了忠告:最重要的是通过信誉良好,值得尊重的艺术商业机构买进作品;此外,如果是在中国境内购买作品,一定要记得,将1949年以前的绘画和手工制品运出国外是非法的。在中国异乎寻常的当代艺术中,你也能够找到一些价格不错,颇具升值潜力的作品。   我们素来知道,市场一旦与世界接轨,也就容易规范。何况,艺术市场更是 “众人拾柴火焰高”。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在学术标准和价格体系上的话语权一直是在海外。海外当代艺术收藏进来更是兴起中国热,欧美市场出现了大批中国当代艺术的购买群。整体上看,中国当代艺术仍然是往外走的。这么一来,我们如果有心寻思,相比海外藏家也可谓是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利,也只有加入已有的体系中,才能够慢慢争取到我们自己的话语权。所以,如果你真有心要尝尝这块艺术“奶酪”,那么,就需要多翻看一些艺术作品集,多去画廊走走,多分析网络上的画廊资讯,关注重要的展览。一旦你要是看中了一件艺术作品,就不要犹豫。   两个月前苏富比纽约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的火热,在当代艺术市场的资深观察家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一个现象。《纽约时代周刊》题为China: The New Contemporary-Art Frontier(《中国:当代艺术新地带》)一文结尾处提到Sue Stoffel,一位从1990开始购买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曼哈顿收藏家,在见证苏富比纽约拍卖会中国艺术品的热卖后,坦言说她眼见着她手中的藏品升值了百分之一万,而且她对价格还会继续上扬充满信心。如此,十五年后可观的升值事实证明了她的眼力和耐心。那么,你对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信心呢,也会有十五年吗?
 
  2006年,中国大陆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地。不少人喜欢拿艺术品去和房地产、和股票去做比较,一路推演,忽悠着,从炒股到炒房再到炒艺术,中国艺术市场,岂是一个炒字了得?于是,中国艺术圈的潜规则里又多了一条——找个托儿,送拍卖。凭心而论,将艺术品比作稀缺性更甚的奢侈品,兴许要更确切些:奢侈品卖价高不外乎是品牌、独特性和诸如理念、精神、态度和身份等等所谓文化附加值,艺术品又何尝没有品牌、没有文化附加值呢?所以说,如果你把买一件艺术品看作是在买一件奢侈品,就会觉得无论是艺术收藏还是艺术投资,其实都是可以放松心态,量力而为的:要做一个聪明的艺术品买家,和做一个精明的奢侈品买家,事先所要做的功课其实也差不多:品牌的故事和历史,新品发布会,业内人士的评价,市场的反馈,同等价位产品的比较…… 换作艺术品,则是艺术家的资历和背景,作品展览,专业人士的评论,艺术市场的认可……   同样是要重品质,重名声的。知道得越多,看得越多,接触地越多,就会是行家里手,买到超值,日后还有升值潜力的东西。所以,如果你对中国当代艺术这块奶酪已经动了心的话,无论是有心收藏,还是有心投资,都要记住:既要明智又要理智:一个“资本重于学术,投资热过收藏”的艺术市场,风险也会多过机会——想买作品的时候,就要去有信誉度和好作品的画廊,或者是去认识艺术家本人。除非你有“非买不可的作品”,否则,你真的不需要在拍卖会上买作品;另一个去拍买会的理由,就是你手上已有作品,是要送去拍卖成交。   总之,艺术这块奶酪,只要你有心量力,谁动了就可能是谁的。建议你不妨先从一些适宜家居陈设的绘画、摄影和雕塑、装置作品开始你的尝试吧。   2、一个“园”字 两种言说   两个看似不搭界的展览,一个是今日美术馆展出的“漂流档案”,展示着艺术家曾经的“圆明园方式”,尘封之后的“诉说”;一个是孔画廊展出的“游园”,展示着艺术家有关“园林”和“公园”景观的臆造,不约而同的“梦呓”。不期然,却是一种很莫名的牵扯在其间,关乎着时间,也关乎着空间。我想这或许也正是中国当代艺术挥之不去的牵扯——幕落幕起之间的个人历史与集体记忆,不只在乎群居与独处的生活方式,也不只在乎文人花园与人民公园之间私人性和公共性的撞击和杂糅,在乎的是欲说不明还休的情怀。一个“园”字,两种言说,却也在清晰地见证着中国当代艺术前世今生的承续和转换。   3、艺术+?=自信   “战士”问好   北京的公车广告牌里,意大利的“大卫”和中国的“兵马俑”互相问好。原是“战士”的他们,作为流传经世的艺术精品,被挑选出来做了2006“意向中国”的“形象大使”。想想看,他们的使命有如此的改变,投射的或许正是今天的人们对时世的美好向往。艺术所能包涵的解读空间也终究是和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着的。   中华世纪坛堪称是北京年轻的地标性建筑之一,有关它的评说不一而足。然而不经意间,它逐渐地成了另一个内容似乎更新的“美术馆”,越来越多的艺术大展使人们造访这里。或许,当一个空间,一个建筑,之所以最终会被不同的人接受,理由就在于,重要的不是它的外观,重要的是它的内容,重要的不是它在哪里,重要的是这里发生着什么。的确,一个又一个有价值有品质的展览,才是吸引众人的首要的观看之道。
 
  “回廊”流连   这个2006中国意大利年的开幕展——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除了是一个极具学术性和观赏性的欧洲古典艺术展,也的确堪称迄今为止中国引进的反映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最高水准的展览之一。80件组绘画、雕塑和工艺品以人的形象为主题,分布在呈回廊形制布置的两间展厅里。每一个“人”或每一组“人”都占据着回廊上如“龛”的展示橱窗里,静静地待在那里,或面面相觑,或相对隔望,或幽然面壁,她或他或他们都在等着观者的靠近和凝视。   展览海报上这张《女性肖像》编号18,施施然背向一隅,带给你的是蓦然相见的会心一笑。至于门票上达芬奇的素描,独自隐约在回廊另一壁中,出于保护,照明的光线会因为静默而明灭,如果不是总也有人在那围观驻足,你倒是很可能会错过她一次的。   的确,如此刻意营造效果的展览空间,让作为观众的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份精心细致的交流。与其说是在向异乡的异客展示,不如说是在招引你的兴趣,引领你走得更近更深入,看到更多,感受更多,也能够领会更多。   自信的面孔   究竟这样的一个展览,会让谁来看呢?与近300年前的意大利的城市,人,和物有关的艺术作品,看过可以如何呢?据说,从政的官员们组织参观,有专家会从意大利16世纪“人文”说到中国的“民本”。不过,这样的展览,中国如今有意要涉足染指艺术收藏、艺术投资的人士们最该来看看的,普及也好,提高也好,多看看这样的展览,还是好的。何况现如今总是让人心怀忐忑的中国艺术市场,恐怕也只有在出现越来越多的多uo的。而如今让人多少有些忐忑的中国艺术市场,也只有在越来越多艺术展览的常客之后,才会滋生出期待吧。   很显然,这些精挑细选的“人像”,正是意大利最引以为傲的面孔——自信、富足而深具人文气息。而那些我们看不见的城市分明地借由这一张张自信的面孔浮现在我们的想像中。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展览,更何况今天的中国,似乎也该留下我们自己自信的面孔了   4、新媒体=新声音?   一个名为“新媒体艺术展”的展览,自然是会让观众在好奇之外多出一份期待:是否可以让我们对艺术有新鲜的体验,或许是多一种新鲜的观看方式,多一个新鲜的思考角度,多一股新鲜的艺术创作力量?显然,名为“代码:蓝色——潮流汇聚”主题展的第三届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满足了我们的艺术好奇心,却没有能够完全满足我们对于新媒体艺术展的新鲜期待。   就观看方式而言,观众参与与作品之间的互动性可谓是新媒体艺术最为明晰和突出的新特点,然而,让人多少会有些失落的是,参展作品中对于观众的参与互动环节的设计和完成大多是通过声控装置来完成的——这个时候,观众只是需要发出声音就可以。而观众的参与究竟能够多大程度地与作品产生形式或内容上的互动,却是不能够很直接地被感知的,相信有不少的观众都只能是一头雾水的面对,一脸狐疑地离开。   尽管展览主题“蓝色”也让人很自然的联想到海洋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不过能够引发我们有一种新的角度去思考的参展作品,关注的恰恰都是经由海洋所产生的“世界问题”,除却有今天的现实问题,当然也有昨天的历史问题。让人多少有些遗憾的是,大多数的参展作品所涉及的问题似乎都仅仅是停留在新媒体的语言技术层面的表达上,却没有能够更多更深入地生发出新媒体之于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问题的相关思考。   至于,展览上可见可见jiangshang易书家a览或许是提供了形式内容都更为完善的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新鲜力量,由不得我们会有些无奈。坦白说,相比前两届更多的学生作品参展,这一届新媒体艺术展的参展艺术家为展览或许是提供了形式内容都更为完善和成熟,更具备作品感的作品。展览的组织方式无疑也更为正规化了。但是,如此挑选参展作品的方式,也确是一把双刃剑,或许不那么成熟的学生作品和年轻艺术家的缺席,本该是新媒体艺术展所应当避免的——我们需要的是更多更具原创性、更没有禁忌的艺术新声音和新势力来打造这个新的艺术领域才对。
 
  5、 “这一代”是哪一代?   编者按:或许,应该说每个展览的都会有着它的野心,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高调放话,有的低调示意,反正,多少都想做代言。蓦然间,所谓的“这一代”艺术家,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上下文中被言说和展示着,由不得有一些惑然:这一代,是哪一代?   电视里,听吴宇森在说,“我们这一代(香港)电影人,是在同一时间开始接触电影,也是在同一时间成长起来的。”《读书》里有一篇葛兆光的《成为中国那一代的知识分子》,谈的是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说这份求学经历的口述历史“让我们知道何先生是在什么样的历史中成为知识分子的。”显然,在他们的语境中,“这一代”、“那一代”的意思却还是清楚的,总是与学习和成长的时间及文化环境有着脱不掉的干系,而且也总是会有某一个特定的情结难以了却。   同样是从七月开始,要持续一个半月的两个展览,一个是有25位艺术家参展的“世纪之交的意大利青年艺术家”,一个是33位艺术家参展的“超验的中国”,不约而同,都有着关于“这一代”艺术家的述说——是释惑?还是添乱?不得而知。不过,批评家、收藏家和策展人的角度自有不同之处。)   兴许,恰如保罗·科伦坡对于意大利收藏家朱里奥·迪·格罗佩洛的高度评价:“收藏家用比这些艺术家更专业、更成熟的眼光,长期关注着他们的艺术成长之路。收藏家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购买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并不是为了将作品作为藏品保存几个世纪后再出售,并以此获得更高的历史和商业价值,而是通过购买他们的作品,来支持这些年轻艺术家们进行创作,期待他们创作出代表意大利艺术未来的作品。”并且说朱里奥“对这一代艺术家充满信心,并始终关注着他们,提供给他们成长机会,提供给他们面对世界的机会。”而“这一代艺术家没有辜负他的激励与期望,他们在艺术上展示出一种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既是表面的也是内在的。”而收藏家本人则提到“这一代艺术家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没有前两代人那样明确的流派,即贫穷艺术和超先锋流派,他们拥有‘独立的勇气’。这一特点对于喜欢将艺术品简单地流派化的艺术品市场来说没有吸引力,但以长远眼光来看,艺术史正是由那些具备这种勇气的人创造的。”   那么,有关中国的“这一代”艺术家呢?“超验的中国”展览概念里有如此这般的阐述——   “无论是国家改造还是现代艺术化,中国的现代性模式正在超出‘新中国经验’和既有的模式,这个已经找不到类似参照系的超出部分,必然要求这一代制造出一种属于它自身的思想和艺术表达方式,也必然要求中国这一代艺术家对于旧时代的典型符号、崛起中的全球化标准城市、灵知主义传统、个人和国家等方面在语言和总体性上重新寻找自我形式和表达模式。   由于这一代艺术家的国家背景和自我模式发生了新变化,一个后历史的中国或者超中国在新世纪之交的出现,个人在这种变化下的自我景象和成长经验也在不断变革,必将带来一种自我方式重构的可能。”   真的吗?不是说,眼见为实吗?那就去看看那些艺术作品吧。   6、有价?抑或无价?的艺术   倘若我们愿意和刘小东一起,用“湿漉漉的眼神”去回望那个刚刚被定格为过去的2006年时,能够让人对“艺术”尚能过目不忘,心存庆幸的究竟是什么呢?   是那部入围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竞赛单元的《东》吗?   贾樟柯凭借这部由收藏刘小东《三峡大移民》(2004)的谈勃“投资不封顶”拍摄的纪录片《东》接受了“The Artist Omar Galliani Awards the Open 2006 Price”的奖项。而贾樟柯因拍摄《东》而受到启发和触动所创作的剧情片《三峡好人》,更是在素来对贾樟柯亲睐有加的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那里,经由电影节组委会事先的精心特意设计而成为入围正式竞赛单元的最后一部“惊喜影片”,并无悬念地捧回了贾樟柯自《世界》备受“冷落”之后适逢其时的金狮奖——此奖的价值可谓是无形的,也将是有形的肯定和回报。
 
  坦白说,单就纪录片《东》和剧情片《三峡好人》作品本身而言,它们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作品,虽是同一个创作团队的双生,却也是“异卵”而非“同卵”,或可谓东成西就的“花开两朵“,终是南辕北辙的“各表一枝”。《东》里据说无处不在的“温床”,在《三峡好人》的最后版本里是更具日常象征意味的“烟酒糖茶”。于是,有关二者之间外部关联的种种渲染,也难免就会有携手拉抬造势的“嫌疑”。当然,这终究也是谁也绕不过去回避不了的一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是2006年秋拍那一片声势鼓噪中, 11月22日北京俏江南餐饮有限公司的老板张蓝以2200万人民币的拍卖成交价格买下北京保利秋拍中之前估价800-1000万人民币的《三峡新移民》(W1000cmxH300cm,2004),招引来的意料之中的哗然吗?   这一秋拍最强音是否“显示当代艺术有点失控”,尚且可以拭目以待。尽管有刘小东本人表示不愿对此“天价”作出回应一说,但是11月23日,新保利大厦后面的新北京画廊,名为《多米诺》的艺术展览和事件,正如事先张扬的“预谋”那样,刘小东的花一个月完成的新作,和尹吉男有关毁灭的艺术预言,以悬疑开场,终究是选择以归零落幕。大概很少有人还会想得到,早在2004年11月20日-12月5日草场地艺术文件仓库里刘小东《三峡大移民和三峡新移民》展出后虽是风生水起却也波澜不起。如今这一滩的鸥鹭惊起,却不由地要让人感叹绘画相比电影在影响力的逊色之余,也会对刘小东此次的“好风凭借力”唏嘘不已——《三峡好人》受的是拍摄《东》时的启思,不过《东》里完成的作品是《温床》而非《三峡大移民》和《三峡新移民》。   终究,我们选定的还是岁末的这一部《三峡好人》吧。   《三峡好人》是寻找,是决定,更是选择。无论是《三峡好人》,还是《东》表达和体现的也是贾樟柯对人对物对现实生活感受的把握:《三峡好人》里与不老的山水对应的Still Life——烟酒糖茶——有着我们最简单也最深刻的总是与满足有关的中国滋味;《东》的结尾选择的一幕是“刘小东在湄南河的船上飘荡,他说一句话,他说其实艺术能做什么呢?拍电影也好,画画也好,能改变谁吗?能改变别人的生活吗?什么都做不了,但是我们有我们的见解,我们用我们的工作,我们用我们的绘画来给他们尊严,给人作为人的尊严。”事实是,这尊严不仅是给那些在“找活路”的“他们”的,更是给难免有些“骄气”的艺术家自身的。   和《伤城》、《满城尽带黄金甲》、《墨攻》一起“发声”的《三峡好人》,在贾樟柯看来,或许是一个观点,是一个立场,是一个“可能完全错误但非常好的”选择,因为他尚还恪守着的那一个态度“我们的银幕上不能只有一种声音。”于是,他有“要拿票房殉情”的些须无奈,些须悲情和些须骨气。不过对于我们这些看客而言,怎样的溢美之辞,怎样的豪言壮语,怎样的秀场作派,都仿若另一场注定如烟云般纷扰绚烂终究散尽无迹的“炒作”,是可以用“有价”来衡量的结果,而能够让我们留目存心的只是坐在偌大的影院里,遭遇《三峡好人》中不期然点点滴滴、丝丝缕缕的怦然,是一次“无价”的被触痛。偏偏,痛感总是比快感要更切身、更真实、更持久也更让人清醒。   有价?抑或无价?有价衡量的是艺术在今天的现实境遇,绘画有市场行情的风向标,电影有票房排行的赚本赢余;无价标示的则是艺术在今天所能带给我们的触动和痛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