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百年印象摄影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3.6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朝阳-798
您所在的位置:百年印象摄影画廊>画廊动态>正文

798:以艺术的名义对症都市

2011-04-15 10:18:04          

  当一种文明形式即将被城市的喧嚣所遗忘时,她却会幸运地遇到发现的眼睛,于是积聚的潜能会像火山一样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这次被幸运发现的,是798。   北京东四环,大山子环岛往北,酒仙桥4号。   一色老旧砖墙的798曾经是一座军工厂,当年的繁华今天依然可以从其严谨的外表中触摸。   上世纪80年代,伟大的798开始衰落,90年代人去楼空,798,宛如历经沧桑的老者,静坐在视线日渐狭窄的大山子,观望着斗转星移,日月变迁。   当798苍老斑驳的容颜就要被人们遗忘时,老旧的厂房开始被廉价的租赁,一些小厂最先找上门来,可能是因了挨着中央美院的缘故,艺术家的工作室也纷纷进驻,艺术家们默契地选择了这个陈旧而风韵犹存的工厂,作为他们创作的精神家园。   于是,798厂焕发了新的生机,名字也由老旧的“军工厂”置换成朝气昂扬的“798艺术区”,开始由一个地理概念向文化概念演变。   时态空间:见证时空的穿梭   1200平米,经典德国包豪斯风格。   走进黑色的大门,空旷的大厅中,那个时代的痕迹依稀可辨。“毛主席万岁”和整段的毛主席语录都在陈旧的朱红里细诉往昔;已经掉漆的绿色生产机器整齐地排列在一侧;开始生锈的老式落地风扇、磅秤和北欧风格的桌椅一同出现在休息室里。   墙壁用大面积的白,黑色的钢架作为主要的支撑结构,线的构成要素则在灰墙的衬托下更为突出,而色彩鲜艳的艺术作品在黑白灰的背景中跳跃。所有的这一切,在日间阳光里丰富着光影变化,时空的界限渐渐模糊。   偌大的工作室里没有工作人员行走看管,过去与未来干脆地展示在一个空间里。   当你深情的望着空间外墙上的斑斑驳驳的铁锈红时,当你在灿烂阳光下,感受着艺术家们执著凝重的心绪时,会有清晰而强烈的感受——将工厂变成艺术空间,更多是出于艺术家善良的愿望。798 ,作为艺术领地存在的时候,就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艺术力量,因为它维护着这个城市的一段历史,沿革着这个城市中一种风情,凸现这灰色城池中的一颗灵魂。   百年印象:百年一瞬   黑白暗房的设计,280平米的展厅,出售、展览当代影像作品。   百年印象摄影画廊的老板经营着三联书店旁边的摄影器材行,这就难怪画廊里那个不起眼的门帘后面,被业内人士称为北京最专业的的暗房之一。画廊里,一面墙展示是上个世纪初的老北京,另一面墙展示的是风景画。   店里的顾客以外国人居多,一幅普通的原版照片价格在三千多块,原本很多人都怀疑这个空间是否经营得下去,但是摄影画廊开业半年,已经能够经济独立,看来这些标价不菲的照片颇受欢迎。   百年印象非常注意对老照片的收集整理。在这里,除了看看最新的摄影展览,许多人留连在那些老照片前,静静的感受已逝去的历史:日子虽多为平淡,故事却总在身边上演。   那些黑白的时光漫天飞扬,或慷慨悲歌,或有婉约动人,或感人肺腑,或有淡淡芬芳。这一张张的照片,凝结一个个起起落落,记录了时代的一举手,一瞠目,他们用他们的存在,敲警我们对我们并未经历的历史作出情感上与道义上的重申。   东京艺术工程:哗哗哗的阳光   这里保留了工厂原来的结构:铁红色的仓库外墙、大面积的空白内墙、裸露的木质房梁、锈迹斑斑的铁窗……目光所及,这被保留的一切承载着北京一个时代的建筑内涵,一段醒目的历史符号。虽然这是日资画廊,“东京画廊”的分部。   这里主要从事艺术展览,其中展示各种各样的现代绘画。   和时代空间比起来,这里有更多精致匠心的痕迹。入口的接待室,一个似乎自然断裂的半圆石板成为桌面,简约的设计风格毕现。而黑色的钢架仍作为空间结构的力量音符。   白墙四周保留了一些工厂的管道和仪器,拙黑、生锈的金属在向来访者讲述过去的故事,白得有些耀眼的墙面上挂着的一幅幅现代绘画作品,色彩浓重艳丽,表达的是新时代的艺术审美取向——对比鲜明。地面亦没有太大变化,只是经过似乎过量的清洗,隐约看到过去岁月中渗入地面的油渍,变得朴素如隐士。   黑色的排水沟格栅成为地面的空间划分线,几幅巨大的作品平铺在地面上。   画廊虽是日资,守护者黄锐却是地道的中国人,明显地流露出一种浓厚的“798情结”,他是2002年4月签的约,算是第一批“798”人。黄锐说,这里除了拥有足够大的空间,典型的“包豪斯式建筑”更能营造出一种艺术氛围,朝北开的大窗,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朝南开,光源稳定柔和,“天光哗哗哗地照下来,像电影里的一样。”黄锐无限神往地形容。   二万五千里文化传播中心:新时期的长征   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走像长征那样的路。   把自己拉出去,在这个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变得犹如中世纪监狱围墙里的放风。   新时期的长征应是心灵的征程。   让艺术和大众,艺术和生活,艺术和历史,相互发生一种微妙的公共关系。   在798这个250平方米的空间里。长期展示着这个名为“长征—— 一个行走中的视觉”的展览,这里同时也被作为实验性的策展空间。   对于许多钟爱艺术的朋友而言,在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间找到并构建一个足以支撑平衡的支点,几乎注定会成为他们生命中一个无法解开的情结,一个追逐一生却又难以企及的梦想。   主持人卢杰说,他和这中间的许多人一样。当第一次涉足艺术领域的时候,年轻的卢杰就毅然已经踏上了这条满布荆棘与鲜花的不归路。在摸爬滚打数年之后,他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能够让自由、激情稍加休憩的港湾。卢杰说自己是一个幸运儿。   仁CLUB:栖息着的歌声   仁的空间很大。   仁的地板是黑色的,让人领略强烈的冲击。   仁的展厅是空旷的、粗线条的。   这里的声音被墙完全的吸收,高高射进来的一缕阳光会让你感到一丝宁静,仿佛置身教堂醇和的信仰中。在这份安宁中,还可以细细收集到世界最顶级的建筑资料。   “仁”经常举办各种音乐的聚会,也常会有展览,只不过和大多数画廊都在798东区不同的是,仁CLUB在798西区,还好它做了很清楚的标识,只要留心一下很好找。   这里的老板是在三里屯开芥末坊的冰冰。“仁”本来是想做画廊的,它也是较早进驻798的空间之一。在给“仁”选址时,冰冰去看过几个地方,但都不很理想,她想要一个能让人激动起来的地方,于是就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名字叫“仁”的俱乐部。   那时798还远没有成气候,经营上要冒一定风险,但冰冰说她的原则就是想到就去做,不想太多。“仁”的空间相对于很多装饰过度的酒吧显得极为朴素,大有返璞归真的意味,她强调端庄的面貌,似乎想向置身者声明:城市的灵魂并不愿附着在如机器克隆般的混凝土中,它们更愿跳动在刻画着年轮的文化里,这里更适合安宁的栖息。   Time zone Art Books 现代书店艺术书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红色外墙的书屋不像798其他的建筑那么高。   据说这里以前是个回民食堂,被主人改造成现在这个前店后公司的模样,没了烟火气,多了书香。   最美的是玻璃窗,巨大的玻璃窗,且不论窗外景致,站在窗前选书看书的人就是一道如画风景。   阳光打在架上那些泛青的书面上,幽幽书香拂面,让人只想静静用手指划过书脊,眯起眼瞧阳光里的文字图画,停驻了时间。   看看书店里的书目,你就会称赞挑书人的品位,这个人就是书店的顾问罗伯特。算起来,罗伯特应该是798最早的发现者。他为书店选址时的眼光不亚于他挑书。因为夫人在大山子附近上班,罗伯特碰巧来到了798厂,经过辛苦的承租谈判,成就了这家“风景房间”。   从书架中央的一孔方洞望去,罗伯特•伯纳欧正坐在里间的桌边写字。他从眼镜架上方抬眼看人的腔调,颇具30年代上海账房先生的神韵:温煦、善意、又不失精明。   领袖服装店:针脚间的感怀   这家名叫领袖服装店的主人是服装设计师向小丽。向小丽以前是罗伯特的助手,后来自己开了这家服装店,同时也解决了学服装的弟弟的就业问题。向小丽的丈夫是艺术家苍鑫,店里在华美的中式服装之间,悬挂着丈夫画的画。这里的服装全部用手工缝制,并有着强烈的中国元素。   向小丽可以说是“98艺术区”的元老了,她的一家就住在服装店的楼上。钢结构的楼板都是当年向小丽亲手搭建的。说到大家关心的798艺术区的去留问题,向小丽认为住在这里的人都多少担负着一种责任感,就是赋予它更多的值得留存下来的理由。   八十坐:红色香榭丽舍   时态空间隔壁的“八十坐”是一家法式餐厅,由于餐厅里正好有80个座位而得名。   近10米高的大厂房里摆满餐桌,都是经营者自己设计的,黑白当道,仍是彻底的简约主义。靠近墙边一张有顶的黄色绣榻最为惹眼,老板刘丹说那叫“拔步床”;古老的大床上面,是一行褪色的标语:“把工厂建设成****思想大学校”;它的旁边,粗大的灰色老式排气管道拐着弯伸向屋顶;顺墙边小楼梯上去,是个幽雅的雪茄吧;墙上挂满精美的宝马车图片,而图片的旁边,却是一张年代久远的发黄奖状:“一车间挤管突击队,在抗震救灾、抓革命促生产中成绩显著,荣获先进集体称号——七九八厂党委会,革委会”;台案上,是已经点燃的蜡烛,红色的烛泪流下来,像一件怪异的作品。   “八十坐”的几个经营者都不是专职做餐饮的,有的长于建筑,有的专攻文化交流。比如刘丹,这个“八十坐”法式餐厅的总经理同时还是巴黎东西文化交流协会的秘书长,从事艺术品投资顾问工作。   “八十坐”与时态空间最大的一次合作是欧米茄表,那次是“八十坐”惟一一次完全按照法国高档晚宴的水平来布置和服务的,每一道菜都要换刀叉换餐具,刘丹说:“那次对我们是一次考验。”   拆迁,已经是遥远的提法了   2004年,第一届大山子艺术节在七星集团保安和朝阳区政府“维序”保安的双重监督下尴尬开幕,剑拔弩张的气氛令人至今记忆犹新。随着人大代表保护798的议题被媒体传播得家喻户晓,政府的介入,艺术家的积极争取,今天,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开始进驻798,他们说:拆迁,已经是遥远的提法了。   拆迁纷争,某种程度上它给了798声名日盛的力量,可能一年前你要到798还需为交通路线发愁,今天你在北京任何一个出租车里说句“去798”,司机都会毫不犹豫地把你带到这个地方。其显赫的声名甚至吸引了古根海姆博物馆——这世人瞩目的艺术大鳄亲临“798”,企图在此开辟分部,由于租赁方式等种种问题最终搁浅,但这足以证明798“蜚声海外”的说法并非浪得虚名。   是谁缔造了“798”的品牌价值?而谁该在“798”的无形资产中受益?“798”的品牌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香饽饽”,“798”蕴藏的巨大的无形资产属于谁是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      “798”里各个艺术机构共同支撑着它的形象,每一家艺术组织都各有安排。大家一起推动了798的艺术进程。也许当初这些艺术机构汇聚798有一定的偶然,但繁荣的艺术区现在已是客观存在的必然。 798,未来看得见      在798的去留争论中,艺术家们始终占优势,尽管他们没有798的土地产权,也没有798的命运决定权和租赁选择权,但他们很好地利用了媒体舆论的监督权和人民代表的提议权,这一次,他们赢了。   现在,大多数艺术空间的合同都续约到2007年年末,2008年奥运会,那时候798的艺术规模应该更大。谈到“地主”七星集团态度何以转变的问题,李象群表示,政府的提议,媒体的舆论,七星集团内部的会议调整,都是造成其态度转变的原因。“物业(七星集团)最终还是会考虑怎么样利用这些厂房才能为地区发展起更大的作用。另外,物业和艺术机构今后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租赁关系,大家可能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共同推动798艺术区的完善和发展。”李象群在此提到的“股份合作”,其指向为七星集团和大的艺术机构共同承办艺术活动,采取利益分成的方法。打破单一的“租赁制”,无疑也会给七星集团带来新的赢利模式。   房子自是哪里都有,但文明渐变后的积淀毁了,这是永远无法复制的。对崇尚空间、自由、符号和象征的艺术家们来说,那红砖墙上“车间到处红旗飘,质量质量逐日高”,“思想红专放红星”的标语,是最真实的黑色幽默,为他们提供了难得的情调。将厂房重新定义、让历史与现实,艺术和建筑生动对话,强烈的视觉反差和文化内涵的碰撞,艺术的理想在悄悄绽放。也正是如此,艺术家们才更懂得用自己的精神捍卫老工厂的一砖一梁,抵抗着城市改造进程中,文化沙漠的蔓延。   曾经的798是“新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记录着新中国成长历程的工厂,而今是艺术家的天堂。游走798,当代艺术打破了艺术与媒介的概念,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与载体组合在一起:油画,装置,影像,音乐,它们深入所有的生活经验又别开生面地超越了一贯的对艺术的体验。798每一天的存在,都会引发我们对艺术的春天无限的狂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