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三彩艺术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湖北
您所在的位置:三彩艺术>画廊动态>正文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美术馆现代化之路

2011-04-15 10:55:04          

  本文所探讨的美术馆“现代化”问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也许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甚或是不应该存在的问题,诸如场馆设施的条件,管理体制的改革,企业化的理念,乃至管理服务的标准等,而在我们却是十分棘手十分无奈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特别是“钱”(经济)与“人”(体制)问题的产生,始终与我们的国情相关,因此,探索美术馆现代化之路须以“中国特色”一词予以修饰。

  一、 历史与现状

  20世纪的中国美术馆事业经历了从初建到发展的艰辛历程。

  上海美术馆成立于1956年8月,是新中国建立最早的美术馆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成长与发展也是中国美术馆建设的一个缩影。比如,她选址在上海市中心最繁华的南京路,从一开始就要在殖民地形成的商业街上打造一块新中国的文化领地;比如,她最初的名字叫上海美术展览馆,是美协上海分会的下属单位,她只有单一的功能,这就是为办展人提供或租借展览场地;再比如,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她有了自己新的馆舍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上海美术馆,逐步成为具有展览、收藏、研究和交流等功能的造型艺术博物馆。

  2000年3月18日,上海美术馆迁入现址,与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一起,环绕市政府大厦形成了标志性的文化建筑群。上海美术馆新馆建筑面积17326平方米,大小展厅5800平方米,各类藏品6400余件,下设办公室、学术部、展览部、教育部、人事部、财务部、总务部、保安部、发展部和三彩艺术发展公司等10个部门、25个班组、60个工作岗位,担负着全馆业务、行政、经营的日常运作。同时,还有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两个顾问班子:咨询委员会由一批留学或定居在海外的华裔学者和艺术家组成,包括了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以及港澳台地区,依靠他们的热诚和经验,为我们建立起一张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学术委员会由我馆以及社会上的专家组成,负责我馆重大学术活动和收藏工作的审定和决策。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上海美术馆进入了以“功能健全、藏品丰厚、设施先进、人才一流”为目标的全新的现代化建设时期。

  二、 理念与实践

所谓美术馆现代化的理念,应该是指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对造型艺术博物馆这一文化设施的国际认同,它包括了建筑设施的科技化,运作管理的规范化以及功能转换的科学化等方面。美术馆理念现代化的实质,是国际化或信息化。美术馆理念现代化的提出,是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以及网络信息时代到来的必然结果。对中国而言,这种理念的现代化意味着与国际接轨,意味着为发达国家美术馆运作模式所同化的过程,而目前的中国国情又决定了这种接轨或同化在具体实践上的特殊性。

  (一)对场馆设施“现代化”的理解

  如果说在美术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有许多特殊性的话,那么在场馆设施科技化方面就不存在任何分歧,正如我们已经拥有世界第二的智能化高楼,正在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磁悬浮列车一样。美术馆功能的体现依赖于馆舍的条件,美术馆理念的现代化取决于美术馆设施的现代化,而设施的现代化理念确立于对美术馆功能的认识,显然,对场馆设施“现代化”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科技化”。不论面积大小,也不论新建还是改造,美术馆的所有建设都必须满足功能的需要,便于功能的发挥。除了照明通讯、温度湿度、防火防盗等常规要求以外,平面布局和动线安排则是美术馆建设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既要考虑到观众的方便流畅,又要考虑到管理的快捷有序,切不可异想天开或者疏漏大意,因为一扇门、一堵墙、一部电梯、一个台阶的失误而影响作业,浪费空间。

  上海美术馆新馆坐落于南京西路325号,建筑面积17326平方米。该建筑于1926年设计,1933年竣工,是旧上海十里洋场的跑马总会,解放后先后为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馆址。如何将一个原本不是美术馆的旧房改造为符合美术馆功能要求的建筑,将体现决策者对美术馆现代化功能认识的程度。改建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了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该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统一,二是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外观与现代美术馆功能的统一,三是保留文化遗产与配置好先进设施的统一。尤其是在考虑平面布局和动线安排时,结合以往的经验教训,我们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总结出“三圈三线(插图1)”。三个圈是根据安全保卫的要求针对平面布局提出的,即以典藏库为圆心,第一个是行政圈,包括办公、机房、准备区域;第二个是展厅圈;第三个是外墙圈,考虑到展厅关闭之后其他服务设施可以继续对外经营。三条线是根据设计人流的考量针对动线安排提出的,一条是观众参观路线,另一条是行政管理路线,还有一条是展品进出路线。三圈三线确定之后,整个运行框架就基本定型,再辅以必须的强弱电设备,日后的营运就有了保障。目前,上海美术馆功能性区域布局合理,动线流畅,共有大小展厅12个计5000余平方米,占总面积34%,配备了先进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照明系统、中央空调系统、恒温恒湿系统、消防安保系统、垂直水平运输系统及楼宇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为同时或分别举办各类艺术展览提供了充裕的条件。收藏保管区域分别由油画、纸本、雕塑三个库房以及登录室、修复室、摄影间组成,面积2500平方米,占总面积13%,库房内采用人工照明,在非工作时间无光照,并配备独立的恒温恒湿、消防保安设施。此外,设施先进的演讲厅、会议室、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及艺术家工作坊,可以举办各种规模的学术交流及普及推广活动,为馆内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空间,而艺术书店、纪念品商店、画廊、咖啡屋等则为观众营造了良好的休闲氛围。

  实践证明,一座美术馆运作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它建筑体量的大小,也不在于它装修材料的优劣,只要功能完善,设施配套,就能经受住国际大展的各种考验,也能营造出温馨可人的艺术氛围。
  
  (二)以策展为主导的学术个性的塑造

  正如前述,一座美术馆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其面积大小,也不在于其装修优劣,关键看它的功能是否完善,设施是否配套。当然,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要想取得成功,还须在良好硬件的基础上加强软件建设, 努力打造鲜明的风格。回眸海内海外各种类型的美术馆,但凡有印象的无不以自己的学术个性证实了这一点。

  上海美术馆始终注重自己的风格,也明白风格的形成取决于学术的定位。2000年上海美术馆迁入新馆,这座三十年代的英式建筑更加形象地诠释了上海美术馆的学术个性:一方面她是殖民文化的象征,标志着近现代西方美术的输入和引进,另一方面她为中国文化所围拢,成为中国美术面向世界的一扇窗口。正是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开放性、多元性、国际性,决定了上海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即以近现代中西美术的交汇点为背景,敏锐反映中国当代美术的潮流和现状,积极推动中国当代美术与国际艺坛的交流与对话。

  上海美术馆的这种学术个性是由一系列重大展览留给人们的记忆形成的。“法国250年绘画展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展”、“19世纪德国绘画展”、“俄罗斯列宾及同时代画家作品展”、“毕加索绘画原作展”、“从蒙克到今天”、“法国近代艺术展”、“日本现代绘画巨匠作品展”、“澳大利亚百年油画风景展”、“美国城乡生活油画展”和“俄罗斯圣•彼得堡当代油画展”等大型国际展都对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上海美术馆的这种学术个性也是由一系列珍贵藏品留给人们的印象造成的。尽管上海美术馆收藏工作起步较晚,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现已积累各类藏品8400余件。这些藏品以上海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的特殊地位为依托,基本涵盖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进程各个阶段的内容,其中既有20世纪上半叶探索中西融合的海派绘画,又有为民族独立解放而呐喊具有启蒙主义思想的新兴版画,也有20世纪后半叶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大型油画,还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富有现代艺术特征的试验性作品。

  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的腾飞,上海再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身处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美术馆不满足传统的“收藏、研究、展览”职能,而是向着全新的高度,突现自己的学术个性。我们认为,现代美术馆不仅是被动地展示过去的史实,不仅是被动地成为租借场地的展览场所,而应从批评家、向导者的角度,敏锐观察当代美术的发展潮流,积极参与当代美术的建设,努力成为历史与现实、当下与未来、本土与国际、艺术与大众的切换中心、集散中心和交流中心。基于这种理念,我馆从1996年创立了“上海双年展”。

  首届双年展将学术主题定位于“开放的空间”,它针对中国在经历了摹仿西方现代艺术后,怎样建设本土艺术的现代化提出了问题。以“融合与拓展”为主题的第二届双年展,则以90年代后的水墨创作为中心,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在这一领域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发掘和创造的探索成果。第三届双年展的主题是“海上•上海”,它首次由中外策划人组成策划小组,邀请了68位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参展,展示了国际范围当代艺术最新成就。三届双年展的成功举办,从一定意义上说,改写了中国当代美术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的历史,提供了一个与国际社会平等对话的平台,建立了一套既依照国际惯例又尊重中国国情的展览运作方式,也实现了美术馆求新求高、图存图强的愿望。

  几年来,双年展的策展方式及运作机制已逐渐成为我馆日常展览的办展模式,并逐步形成了常设展、特别展(邀请展)和申请展三大板块,每个板块约占展览总量的三分之一。我们认为:常设展是支撑美术馆门面的招牌,特别展是提升美术馆品质的途径,而申请展则是现阶段无法逾越的堑沟。因此,处理好三类展览的比例是塑造美术馆学术形象的重要环节。新馆启用后,我们下决心压缩了那些有场租效益但学术含量不高、展期只有三五天的申请展,增加了有学术影响但无场租收入甚至还要贴本的邀请展(比如达利、摩尔、陈丹青、蔡国强),开辟了馆藏作品的常设展(比如“中国民间皮影艺术陈列”、“中国当代美术作品陈列”、“海上名家作品陈列”、 “馆藏俄罗斯现代版画作品陈列”),为维护美术馆的学术形象付出过经济上的牺牲和情感上的阵痛。不言而喻,现有国情下美术馆的财政一般都很拮据,除了政府有限的拨款主要通过场租增加收入,而申请展无疑是目前各馆最合法最有效的创汇手段。压缩申请展就意味着减少兜里的现金,甚至要得罪至亲好友,增加邀请展更需要加大财力的投入和精力的付出,给日常工作带来人为的麻烦。上海美术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努力地提升品质,改变形象。

  (三)收藏、研究、展览等传统功能的延伸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化已被认定为一种不可估量的生产力。潜移默化之中,它会迸发民族的精神、创造的力量。因此,发展美术文化生产力需要开发美术文化资源,开发美术文化资源需要扩大美术馆功能,而扩大美术馆功能需要争取更多的受众群体。美术馆不仅是专家学者的书房,更应是市民大众的家园,为了与更广泛的普通群众建立联系,为他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上海美术馆在组织建制上设立了教育部。如果说收藏是美术馆的立馆之本,展览是美术馆的兴馆之策,那么教育则是美术馆的强馆之路。

  1营造富有特色的文化景观。 作为旧上海的跑马总会遗址,上海美术馆的建筑本身具有旅游观光的价值。一方面,我们主动出击,设置专职人员保持与旅游部门的联系,与各大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经常参与南京路大型触摸屏景点推介会、上海旅游节旅游发布会,并在卓尚文化生活网、票务之星网及各大宾馆实行联网售票。另一方面,我们挖掘潜力,在馆内开辟咖啡厅、茶座,制作了一系列精美的纪念品,吸引了大批观光客。

  2拓宽与广大市民的沟通渠道。首先是与各种媒体建立协作关系,及时发布展览预告,最大限度地让广大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信息;长期开通固定栏目,通过各种形式培养观众兴趣、培育观众队伍。其次是发展“美术馆之友”,每年发行友人卡,以免费参观展览、参加学术讲座、获赠友人通讯等方式将“上海美术馆之友”恒定在2000人以上。第三,广泛招募志愿者是美术馆联系观众的另一条渠道,它不仅增加了美术馆工作人手,而且增强了民众办馆的参与意识。

  此外,每逢重要展事,教育部都要举办各种类型的普及活动,制作语音导览。比如“摩尔在中国”展览期间举办的“我们心中的摩尔”的问卷调查以及“我看摩尔”的征文活动,都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响应,从7岁的儿童到72岁的老人踊跃地表述了自己对摩尔的理解,其中不乏直率而敏锐的观点,诙谐而独到的创意。而同时举办的“亲子”活动,参加者年龄最小的才3岁,在别开生面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增强了父母与子女的亲和力。再如,为配合“魔幻达利大展”举行的“我对达利说”征文活动、“幻想的空间”绘画比赛以及“看达利、读达利、说达利”广播节目等系列活动,有效地加强了展览的宣传效果,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这些活动使我们有机会直接地客观地了解了观众的需求,从而也为今后的决策提供了依据。

  3举办各种类型的专业讲座。 如果说以上两方面主要受众是广泛的普通观众,那么美术馆举办的讲座则为特殊观众与艺术大师之间提供了“亲密接触”的机会。“摩尔在中国”期间,邵大箴主讲了“亨利•摩尔艺术语言的特色”,“魔幻达利大展”期间,蒋勋阐述了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精神”;陈丹青解释过“美术展览与美术馆”,奥利瓦介绍过意大利的“超前卫”,这些直截了当的对话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了解。

  美术馆的工作坊则从另一个层面将美术教育变成一种特殊的形式,它利用社会师资力量和自身展品资源,通过“古画临摹班”、“素描基础班”、“技法提高班”等各种方式使特定群体在短期内获得了技艺上的提高。

  4开放馆内的图书馆和信息库。作为一种资源,美术馆都拥有相当规模的图书资料,各种美术期刊、画册典籍及历年积累的艺术档案,起码在一个地区是得天独厚的。通常,这些资料仅供馆内专业人员研究之需,而上海美术馆的图书馆自2000年3月起对外开放,月借阅量逾千人次,体现了美术馆贴近市民、贴近社会的姿态。

  美术馆的现代化,实质上是信息化,现代美术馆应该成为美术信息的中心,因此,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管理信息是美术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上海美术馆在实现办公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的基础上,投资研发了触摸屏导览系统、中国美术信息系统,通过14台电脑向普通观众开放。同时,与东方网、美术同盟网、中华艺术品网等链接的上海美术馆网站,也为社会提供了快捷而丰富的咨讯服务。

  (四)企业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美术行政者身份的统一

  如果说一个馆已经具备了现代化的场馆设施,凸现了自己的学术个性,拓展了常规的社会功能,那么,维系其健康运作的是隐含在这些外部形象背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一流的人才,没有一流的管理,没有一流的经营,一切都无以支撑。在我国,大多数美术馆既属于事业单位,又具有产业特征;既是学术研究机构,又是社会服务性企业;既要在发展水平上与国际接轨,又要在具体实践中走自己的道路。如何在两难之中寻找到默契,在“四不像”里创造出统一,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美术馆现代化道路的关键。

  1人员结构的多元性和知识结构的复合性。首先,美术馆不是纯粹的创作机构,而是从事研究和转换研究成果的行政机构,这就决定了美术馆人员设置的特殊性。除了拥有专业美术人才包括史论专业和绘画专业以外,还必须网罗其他专业的精兵强将,诸如修复鉴定、编辑发行、摄影录像、图书资料、网络管理、设计布置、机电工程、金工木工、外语翻译、营销推广、法律顾问及至人事、会计、保安、后勤等,各路人马缺一不可,颇具现代战争“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氛围。对于发达国家的同行,此说有故弄玄虚之嫌,而在许多行业尚未社会化的国内,确是一种切身的体验。其次,作为美术行政者,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掌握与社会互动的技能,只有在政府、企事业机构和民众间运筹帷幄,才能充分发挥美术馆的各项职能。

  遗憾的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哪所院校设置专业培养美术行政的专门人才,各地同行大都是从美术或行政岗位上半路出家改换门庭的。上海美术馆在实践中艰苦探索,摸爬滚打,以倡导敬业精神、协作精神、钻研精神、奉献精神和创造精神为动力,逐步培养出一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员工队伍。

  2从“终身制”到“合同制”。1994年起,上海美术馆打破了大锅饭,按照上海市文化系统体制改革的方向,先后经历了“岗位聘任制”、“全员聘任制”和“聘用合同制”三个阶段的用工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为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聘用合同制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根据任务需要设置岗位、核定编制。
  (2)制定岗位职责和行为规范。
  (3)明确各个岗位的劳动报酬。
  (4)公开招聘,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竞争上岗。
  (5)签订合同,明确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
  (6)建立考核制度、监督制度。

  体制改革挣脱了“铁饭碗”的桎梏,引进了“磁饭碗”的活力,极大地激发了从业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推进了美术馆各项建设的稳步发展。在馆党政工团的共同努力下,上海美术馆连续两届获得了“上海市文明单位”的殊荣。

  3政府拨款与多种经营。在现有国力及国家对文化事业投入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资金不足一直是困扰中国美术馆事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只有经济上得到了保障,才能使美术馆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上海美术馆至今仍是差额预算管理单位,寻找资金始终是馆长们的主要工作之一,我们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弥补资金缺口的。

  一是争取更多政府拨款。首先,要以积极的姿态和有效的业绩赢得政府的理解,所谓以作为换地位。其次,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到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政府投入已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二是寻求社会各方资助。尽管目前我们的社会集资机制还不成熟,但不可否认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我馆绝大多数业务活动的经费,主要是通过馆发展部募集来的。

  三是加强自身造血功能。除了常规的门票收入和有限的场租收入以外,我们组建了一个公司,围绕服务功能,配合重大展事,办起了咖啡吧和茶室,开辟了书店和画廊,开发了80余种纪念品,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三、 思考与对策

  美术馆概念自20世纪初舶来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方才开始了他的实践。1986年召开的全国美术馆工作会议以及会议颁布的《美术馆工作条例》,标志着中国美术馆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历史阶段。十余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美术馆的建设面临着日新月异的机遇与挑战。机遇是可喜的,挑战是严峻的,在中国美术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每一位美术馆人都应该冷静地思考,积极地行动,为中国美术馆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铺平道路。

  (一)通过有效途径为美术馆正名。在国内很多人的概念中,美术馆是展览馆,或者是美术展览馆,如同贸易场所,可以招展招商,这种例证俯首皆拾。此念假如出于一个的士驾驶员或商品推销员还不伤大雅,倘若来自决策者,美术馆免不了饱尝“走向市场”的苦难。因为它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普遍认可,资金自然也得不到充分保障,久而久之,许多美术馆陷入了“三少”的泥潭:场馆少——造成了分工不明、面貌不清;藏品少——造成了常设不常、精品不精;把关少——造成了良莠不齐,雅俗不分。概念模糊必然导致判断错误,因此,我们建议通过有效途径,大张旗鼓地还美术馆“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本来面目,从舆论上为中国美术馆的生存环境改善条件。

  (二)及早解决立法问题。我们已经进入了法制年代,环顾左右,各行各业依法行事有序发展,更感叹至今尚未有一部关于美术馆的国家法令、地方法规出台。方兴未艾的中国美术馆事业需要法律的保障,只要有了相关于收藏、赞助、基金、监护人的法律法规,美术馆就有了生机盎然的春天。

  (三)适时成立美术馆行业协会。面对我们的形势和任务,成立美术馆行业协会应该尽早摆上议事日程。行业协会应在文化部领导下开展工作,它的成立,起码有以下四点意义:

  第一、随着我国政府机构管办分离的职能改变,有关美术馆的建设方针、管理方法,将由行业协会统一领导。

  第二、鉴于我国疆域辽阔,东西发展极不平衡,行业协会可以对各地已建、在建的美术馆从政策、法规、信息等各方面予以指导。

  第三、针对我国雨后春笋般的兴建美术馆的热潮,为避免风格雷同、资源匮乏的现象,行业协会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对各地美术馆的学术定位、经营特色加以统筹。

  第四、根据我国美术馆的特点,建立国际、馆际间的交流体系,沟通信息,增加了解,促进繁荣。

  总之,美术馆是一种跨领域跨行业的综合性文化机构,肩负着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神圣使命,承担着收藏美术精品、开展学术研究、举办陈列展览、进行审美教育、促进文化交流、提供休闲服务等多重职能。虽然,伴随着文明社会的不断进步,美术馆事业必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怎样学习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探索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是当下中国美术馆发展亟待研讨的课题。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