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舍不下的高原情结
2011-04-15 10:57:02
我想传播西部的苍凉美,讲述一个故事、反映一种心态、表现一种悲壮的美,画出我对西部生活的感悟。
陈箫6月到茹古斋画廊参加“书画家现场酬宾活动”,以图试水北京市场。在截止记者发稿日的半月时间里,共销售了9张作品,位居该画廊半月销售排行榜第九。7月13日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陈箫。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知道您是生在河北长在河北的画家,为什么会选择画西部题材?
陈箫(以下简称“陈”):概括起来就是内心深处有种不了的高原情结。我1977年当兵到了青海格尔木,在部队又经常出差到西藏、新疆。大自然的苍凉与壮观、少数民族的纯朴和善良对我的刺激是深刻而永恒的。十八岁是人思想最活跃、最憧憬美好事物的时候。我的那段时间是在青藏高原度过的。从部队复员后,感觉生活很平淡,只有责任没有激情。越是这样,当兵那几年的经历就越放不下,形成了割舍不了的高原情结。
记:您那么小当兵,在哪里学的画画?
陈:我从高中开始接受正规的绘画教育。我就读的学校是省重点中学,绘画启蒙老师是王文忠先生,水平很高。插队期间我也一直坚持。其间内蒙古调来一批骆驼,我插队的那个生产队分了四只。当时我就对骆驼情有独衷,把骆驼当作绘画练习的素材,中午也不休息,大热天跑到地里画骆驼。
当兵以后受到了许多名师指点。有一次青海师院招生,我听说后就跑去了。招生的有宁东来(青海美协副主席)老师。看完我的作品,他说作品画得不错,说我不用考试就可以上他们学校。宁老师的鼓励使我终身难忘。后来我每次去西宁就到他那里去。
孙盛仁老师对我影响也很大。当时我在师部招待所画素描,感觉有人站在我后面。回头一看,是一个留着长头发大胡子的人。我一看就知道是搞艺术的。当时他对我说“你这素描画得不错啊”。后来我们就认识了。他那时是青海美协展览办公室主任,到我们师写生,住在师部招待所。那期间我就每天和他出去写生,画了大量的油画写生和油画人物。
2001年,我参加了中国美协的首期人物画高研班,刘大为、杜滋龄、刘国辉等人执教。我在那里收益良多。前几年我到北京画院跟石齐老师学习。石老师艺术造诣非常高深,在理论方面高屋建瓴,艺术创作更是精品叠出。我从石老师那里学到很多新的东西。这些新东西开拓了我的绘画思路。前不久我去中国美协交创作作品,美协秘书长问我跟谁学的,我说是跟石齐老师。他说我的画里没有石老的东西,说这样好,人要有自己的风格,不要跟谁学就打上谁的烙印,有变通才有进步。但我知道,石老师的绘画理论对我创作风格的形成与提高有着很深的影响。
记:这是不是意味着您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呢?您怎样描述您自己的风格。
陈:我的风格可以概括为:西部人物题材,用讲故事的方式表现青藏高原自然的苍凉悲壮美和人物淡淡的忧伤美,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感。我的画主要是画生活、画情节、画故事,人和人之间有呼应,我力求在小画面中表现大气势、表现生活的情调。我想传播西部的苍凉美,讲述一个故事、反映一种心态、表现一种悲壮的美,画出我对西部生活的感悟。当然今后肯定还会不断改进,但是从根本上是不会大变了,因为这是我从骨子里喜欢的,是亲身经历过的。
记:你是如何把苍凉美和悲壮美融合到创作中的?
陈:每幅作品里都应该能感受到。比如《边城暮雨》的创作即源于一首古诗。 唐代诗人张籍描写丝帛源源从丝绸之路运往吐蕃的诗《凉州词·芦笋》,“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摇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诗意太好了,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我一直在琢磨怎么把这个诗意画出来。比如说云,青藏高原的云很低,开车经常能钻到云里。下雨的时候,一头扎进云里,大雨滂沱,跑个二三十里地,钻出来又是阳光灿烂。这种感受是十分独特的。几易其稿画出来后,这幅《边城暮雨》所表现的悲壮苍凉的西域特色受到很多行家的赞许。
记:那么您的作品又是怎样表现“淡淡的忧伤美”?
陈:以《惊吻罗布泊》为例。去过高原的人都知道海子(小湖泊)。由于自然的变迁,许多海子现在已经干涸了。新疆的罗布泊也是这样。我读过一部关于新疆罗布泊的书籍,书中的《罗布老人》照片给我印象特别深。我就想把罗布泊的变迁表现出来。我最初设想的故事情节是,一个老人带着他的子孙回到年轻时居住的罗布泊,发现原来印象里的海子已经变成了沙漠;他本来想捧起一捧水,但水没有了,只好无奈地捧一捧沙子。画面中的青年男子,眼光融合了迷茫和坚毅,看着远方。他听老辈们说他们的家乡在这里,曾经是很美丽的地方。但是现在他跟着老人回来了,只看到一片沙漠,跟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他的妻子则是很无助的样子。后来我反复思考,觉得老人和上面的内容有点结合不起来,构图上有缺陷,干脆把老人去掉了,加了枯干的胡杨。因为胡杨号称活着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朽。总体上想通过人物心境的反映,说明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唏嘘,以及那里的人们的无助与无奈。
记:您认为对一个画家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
陈:文化底蕴。画到最后,画家实际上是在画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学和绘画都是艺术,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较深的文学功底,有助于我在生活中观察一切有文化意义的事物和现象,吸取精华,舍弃糟粕,不断积淀、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就是所谓的文化底蕴。画家在掌握了绘画技法后,所要表现的就是一个人的文化底蕴。
上一篇:我想求得女画家与画廊的真诚合作
下一篇:人性化,秦少言的独特绘画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