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5.1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9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北京-朝阳-草场地
始于1996年的「柏林艺术博览会」(Art Forum Berlin)自1999年起专展当代艺术,焦点放在已成名和新崛起的当代艺术家及艺廊。在作为柏林艺术新趋势的风向球之外,它也积极促动与国际市场、艺坛的交流。同时它也是每年「柏林秋之艺术季」(Kunstherbst Berlin,注1)的开场活动,使9月至10月的柏林成为国际艺坛人士纷至的据点。
第11届柏林艺博会于9月29日开幕,地点在城市西边的柏林商展中心(Messe Berlin),该历史建筑的空间宽敞、采光充分,构成绝佳的展出条件。参展艺廊方面,今年同样由国际艺廊组成遴选委员会,从历届以来最多的报名者中选出来自22国的121家艺廊(展出艺术家共计1,600多位),其中最多来自柏林(32家,占26%),逾半数为德国以外的艺廊──其中最多来自美国(十家)、其次为法国(七家),初次参与的艺廊则占24%。这样的柏林/德国/国际艺廊比例和新成员比例与前几届相近,显示该博览会稳固的定位:以柏林为重心,并持续吸引一定比例的国际艺廊。本届的参与艺廊普遍表示交易活络,特展区也缔造可观的销售量。而总参观人数则达4.1万人,较去年成长逾10%,其中包括许多国际重要美术馆策展人及经营者、独立策展人等。整体而言,迈入第11年的柏林艺博会已进入成熟期。
参展艺廊面面观
今年参展艺廊的明显趋势是:更多新成立的艺廊,且更国际化。艺术市场上魅力持久的绘画类型仍在此占有一席之地:柏林的Springer & Winkler艺廊展出重量级的杰哈德.利希特(Gerhard Richter)和西格玛.波尔克(Sigmar Polke)的画作,成交结果斐然;杜塞朵夫的Schmela艺廊展出国际知名的瑞士艺术家蜜莉安.康恩(Miriam Cahn),其画作以晕染的色块构成的形体为特色,质疑既存的社会机制、促生新的思考方式;柏林的Klara Wallner艺廊则展出年轻艺术家塞巴斯汀.史里谢(Sébastian Schlicher)的纸上涂鸦,结合童趣的笔触和成人的幻灭感,以浓烈的色彩和爆发力营造诡异的图像。此外,在欧洲、中国经营当代艺术有成的空白空间(Alexander Ochs)画廊(跨柏林和北京)则展出方力钧和杨少斌作品,销售情况亦佳;该艺廊和琉森(Lucerne)/北京的瑞士麦勒(Urs Meile)画廊是今年与亚洲(不含中东)直接相关的摊位,都力捧中国艺术家,而瑞士麦勒画廊本次推出艾未未等人作品。
在影像作品方面,汉堡/贝鲁特的Sfeir-Semler艺廊呈现贝鲁特艺术家及策展人阿克朗.札塔利(Akram Zaatari)的摄影,札塔利以影片为主的创作聚焦于黎巴嫩内战,作品融合诗意、电影感和批判性,并质疑意义的制造、肖像等问题,他曾和由Sfeir-Semler艺廊代理的图鉴团体/瓦利.拉德(The Atlas Group / Walid Raad)合作;本届博览会开幕之际,拉德的回顾展亦在柏林当代艺术馆(Hamburger Bahnhof - Museum für Gegenwart)展开。即将在柏林开设分点的维也纳Charim艺廊则展出于柏林驻村的塞尔维亚艺术家蜜莉卡.托蜜柯(Milica Tomic)的《阅读资本论》(Reading Capital),内容结合马克思资本论和德州富人,而在当代脉络下重新探讨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经济。
本届博览会也包括各式装置和雕塑作品,并引起比往年更多的注意。其中,纽约的Robert Miller艺廊展出曾代表澳洲参加2003威尼斯双年展的派翠西雅.帕契妮妮(Patricia Paccinini)其真人尺寸的雕塑《拥抱》(The Embrace)(2005),是该作首次于欧陆亮相。巴黎的Kamel Mennour艺廊则展出新锐阿尔及利亚艺术家亚德尔.艾柏代思莫(Adel Abdessemed)的巨大铁网装置作品《天体》(Sphere, 2006)。值得一提的是,柏林其当代艺术重镇的地位正透过别国在此举行重要展览、艺术活动而体现,明显的例子是今年和博览会同期举行的「法国艺术在柏林」(Art France Berlin),内容包括在柏林各公、私立艺术单位展出的法国艺术家作品,像是巴黎/萨尔兹堡的Thaddaeus Ropac艺廊即多次参加柏林艺术博览会,今年的销售状况亦佳:其代理的杰沃德.洛克萧(Gerwald Rockenschaub)作品由一间德国美术馆购买。
博览会在艺廊区还设有自由式摊位(free stands),今年共19家艺廊参加,以较低的参展费让每家艺廊展出至多三位新近艺术家;以及联合摊位(joint stands),让二至四家艺廊共同展出(今年共23家艺廊组成十个摊位)。博览会期间,并举办一系列座谈会,讲题关于文化政策、艺术市场等。
此外,博览会的「收藏家项目」(Collector’s Program)则由主办单位列名邀请国际重要收藏家,今年的受邀者包括著名的斐德列柯.克里斯堤.弗利克(Friedrich Christian Flick),他庞大收藏中的一部分动态影像作品正同时于柏林当代艺术馆展出,是由艺术家史坦.道格拉斯(Stan Douglas)等人共同策展的「电影之外」(Beyond Cinema)展览。
「城市实验场」特展
柏林艺博会延续自2004年起的特展惯例(注2),本届博览会的特展是由芙莱德莉柯.妮芙雅思(Friederike Nymphius)策展的「城市实验场」(Big City Lab),邀集来自17国的44位艺术家。受到柏林当下的都会经验所启发,策展人意欲在展览中传达活跃的都会脉动,而将大都会视为实验室,其中混合了新、旧价值,异质性的结构与形式;展览内容并触及都会的神话,包含正面及负面的现代性观点。
在传达这种都会经验上,妮芙雅思认为,抽象艺术适切转译、梳理了现实的混乱;她并注意到在当代──尤其在柏林,艺术与音乐、视觉设计等领域的合流现象:与音乐的结合贴切诠释了当代生活的抽象性,而结合现演唱、艺术、时尚、社会批判等的手法则体现了当代精神。于是,展场入口即见(本身也经营时尚品牌、设计音乐专辑封面的)保罗.史诺丹(Paul Snowden)在墙上所写的斗大字样「搞什么鬼」(What the fuck),和它相映成趣的是单纯视觉图形(红线条、黑圆点)构成的壁画,由史帝芬.达弗隆(Stéphane Dafflon)所作。另一侧则见约翰.阿姆勒德(John M. Armleder)以圆形灯管铺成的光墙,与之相邻的是来自英国、现居柏林(也创作音乐)的戴莉雅.贡札蕾(Delia Gonzalez)和盖文.卢松(Gavin Russom)以黑色音箱堆栈的作品,交织出属于都会的声光印象。
现居柏林的知名英国艺术家塔西塔.蒂恩(Tacita Dean)于此展出的《宫殿》(Palais)取自其同名影片,拍摄柏林共和宫(Palace of the Republic)景观,作为柏林政权更迭的象征性建筑,共和宫在灰黄的玻璃上呈现凋零的映像。曾在柏林经营地下舞厅的丹尼尔.普夫洛姆(Daniel Pflumm)的作品沿袭其一贯作风:援用现成商标图案等媒体产物,转化成视觉上极简的图样,但注入对于结构的批判。作品往往含有摇滚乐式能量的罗瑞.贺思博格(Lori Hersberger)的装置作品则结合霓虹光墙、破碎镜片和酒瓶,凸显彻底的虚无感。
当代艺术的梦工厂
综观之下,柏林艺博会的佳绩体现了柏林艺坛在创作和市场面稳定、加速度的发展。正如策展人妮芙雅思指出的,柏林自围墙倒塌后,成为当代城市中唯一让人还能投射某种自觉的大跃进(boom)的城市。的确,柏林近15年来对成为艺术之都的自我期许正从梦想化为真实。探究其原因,同时涉及社会、经济等层面。相较于纽约、伦敦、巴黎等都会昂贵的物价,许多迁居柏林的法国艺术家皆提到,围墙倒塌后的柏林以低廉的物价和房租、开放的风气和活泼的创意交流,成为国际艺术家理想的创作地点。
然而,柏林虽适于创作,但它和国际艺术市场的交流仍相当有限,而柏林艺博会发起的目的即在让柏林当代艺术圈和国际艺术市场接轨。但其历程并非一帆风顺:2000年面临的衰退让柏林人一度想象其「艺术之都」的梦想即将破灭,甚至传言博览会将停办。不过近年来,博览会持续的成长和许多欧美艺廊纷纷于柏林设立分点,都显示柏林艺术市场逐渐好转。一个可能的因素是:缺乏巨额资金参与大型艺术博览会,或在伦敦、纽约经营,位于主流市场边缘的柏林遂转变为国际艺术人士经常造访或考虑开业之地。(注3)
作为国际艺术博览会中的新锐,柏林艺博会仍面对着劲敌,如「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FIAC),及2003年成立、专展当代艺术的伦敦「斐列兹艺术博览会」(Frieze Art Fair),更包括被视为德国艺术市场指标、迈入第40个年头的「科隆艺术博览会」(Art Köln),和挟当地银行和企业界雄厚财力的「法兰克福艺术博览会」(Art Frankfurt)等。尽管如此,形象鲜明的柏林艺博会同时作为发掘艺术创意和建立国际人脉的平台,其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仍令人感到乐观。
注1:由政府和企业合办的「柏林秋之艺术季」始于1997年,于每年9至10月举行。其旨在推动柏林成为当代艺术重镇,并协助当地艺廊的发展。活动内容包括各种展览、研讨会、艺术参观行程、艺术节等,对象为国内、外的艺术人士、媒体负责人和文化决策者。
注2:该博览会在2004年首次推出特展──「柏林制造」,由哲奈克.菲利克斯(Zdenek Felix)策展,展出驻居柏林的各国艺术家。2005年的特展「暂时输入」(Temporary Import)由苏珊.蒂兹(Susanne Titz)策展,展出曾在柏林驻村的艺术家。今年则是博览会首次举办主题式的特展。
注3:参考Ellen Blumenstein, ‘The Berlin Fantasy’, Art Press(trimestrial, No.2),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