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初,大量日本侨民移居我国东北,并将他们的生活方式带入我国,其中夹杂了大量的日本艺术品。由于战争的缘故,大多遗留在了中国。近十余年东北各城市拆迁过程中均不同程度的发现了日本艺术品,其中有日本的南画、油画、浮士绘版画等。
日本这个民族有藏东西的习惯:很多东西发现于地铺下、房粱上、夹壁墙里,有一张版画还发现在挖空的书中折藏着!近些年,在大连市区还常发现有某幢房子外有日本人徘徊不去,可能是祖上曾经住过,没准就有什么东西还藏在这尚未拆迁的屋内!
1998年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收藏家赵先生专注于大连及东北三省的所有古玩旧货市场里流出的日本版画。赵先生以收藏的眼光发现了他们,这些浮士绘大都出自大师之笔:其中,铃木春信,是18世纪的浮士绘大师,他发明了“绵绘”,使浮士绘进入了黄金时代;葛饰北斋,在日本享有“画狂”的尊称;歌川广重,运用绘刻和版印的绝妙技法,他开创了日本近代绘画的先河,也曾影响了欧洲印象派的诞生,赵先生收藏了他经典风格的作品,也是曾经被梵高临摹过的作品。这些作品重现了日本江户时代的艺术盛景。
浮士绘是日本传统文化,它曾经在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影响下而诞生,但却闻名世界。鲁迅先生对浮士绘曾十分感兴趣。1934年他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关于日本浮士绘师,我年轻时喜欢北斋,现在则是广重”。由于浮士绘制作工艺复杂,价格昂贵,鲁迅留学日本,经济上没有太大的能力,当年鲁迅收藏的60多幅浮士绘,是上世纪30年代初,他倡导新兴木刻运动时收藏的,也有一部分是日本友人赠送的。此外,他还重资购买了野口米次郎编的《六大浮世绘师从书》等一批浮士绘作品集。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随着西学东渐,大量浮世绘作品被当作包装纸,用来包裹茶叶、陶器等出口产品传到欧洲。 由此,一批敏感的欧洲画家在垃圾堆中发现了它们。1865年法国画家布拉克蒙将陶器外包装上绘的日本浮士绘介绍给印象派的友人;1885年凡·高到安特卫普开始接触浮世绘;马奈的名作《吹笛少年》运用了浮世绘色块组合的技法……于是,在本土逐渐被人遗忘的浮世绘在他乡找到了知音。
凡高热衷于日本的浮士绘。在巴黎,凡高经常光顾的一家专门收藏浮士绘的画廊。凡高对这里的藏品细心研究,并作了许多临摹。这其中,他最喜欢日本画家广重的作品。他临摹了广重的《龟户梅屋铺》等画作。虽然这是临摹图,但画中天空红色,大地的绿色都比原画更加强调,梅树枝节的线条更大胆坚强。另一幅临摹作品《雨中的桥》(1887年)将原画中海的灰色改为绿色,在某种意义上浮士绘促使了印象派的诞生。
为迎接2008年中日建交36周年,赵先生在都美画廊展出了他所收藏的浮士绘精品,不少日本朋友为能在民间看到本国大师级的珍品而感到惊讶,同时,也为赵先生作为一个中国的收藏家,能够于收藏和挽救海外的文化珍品而感动。
下一篇:“画廊街”何时拥有独立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