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艺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3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北京-朝阳-798
20世纪初叶传入中国的以西方雕塑语言造型为特征的样式,传统基础教学一直延续了这一造型的体系与中国传统的以线带面的造型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对雕塑材质、造型语言和空间关系的探索中形成了中国多元化的雕塑创作。北京798艺术区林大艺术中心在2010年5月16日举办的《心血匠器》雕塑联展,是对当代雕塑语言多样性的一次呈现。此次展览策展人廖雯,参展艺术家:吴少湘、蒋朔、张伟、朱志坚、杨剑平、陈小丹、王南飞、苏亚碧、赵勤。
栗宪庭在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展现了多元状态的中国当代雕塑语言不同呈现方式。进入主展厅张伟作品与其他作品的不同气质引起注目。现场据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廖雯女士介绍在张伟作品中引用中国佛教造像的语言进入对西方宗教造像中是一种实验性的尝试。张伟的参展的其中两件作品是安装与室外的公共雕塑与此次展览中的室内雕像形成比较。陈小丹作品从文人趣味介入当代语境,在对不同质感陶土的比较与玩味中寻求对艺术语言的探索。吴少湘作品中借用纸钞引用到雕塑语言中,与中国山水的结合产生对消费时代的与文化碰撞的思考。展览现场栗宪庭、董梦阳、隋建国、展望、向京等业内人士到场参观展览。
隋建国在展览现场
古代雕塑造就了的人、像、材之间的特殊关系──工匠需要年年月月、时时刻刻,乃至终生面对他们所塑造的物象和材料,塑造过程无意间变成了他们的生命过程,这个漫长手工过程中,他们不仅消耗了自己的生命,而且注入了自己的“心血”,即便是那些不被作为艺术看待的“工艺器形”,都饱含着匠人的“心血”。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一种器型及其造型方式都是一种生命形式,即“心血匠器”,古代雕塑的审美价值和动人之处,正是这种“以心血塑造”的结果。“以自己的心感受天地万物的生命”是中国古老的生存观念,简单地说就是把物象当作“活物”去感知,亲身体验、亲自动手十分重要,即所谓“诵经千遍,不如亲自做一遍”。 现代的、一次成型的制造方式,从根本上切断了人与物象、材料之间的联系,某种意义上无异于切断了艺术的生命线。
策展人廖雯女士发言
林大艺术中心《心血匠器》雕塑展,广泛融合了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现代主义,中国传统艺术的多种语言方式,通过个人表达的实验路途,还原和梳理“雕塑”的概念,同时就中国古代雕塑语言转换中的个人理由,进行着重讨论。
本展览将于2010年5月16日持续到2010年6月16日。
杨剑平作品
展览现场
林大艺术中心
赵勤 俯瞰-广场 2010作 纸浆雕塑 180CMX200CMX30CM
《心血匠器》海报
张伟作品
王南飞作品
吴少湘作品
上一篇:林大艺术中心《心血匠器》雕塑展
下一篇:由神话走入现实的卡通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