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乌利.希克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麻将》在众人瞩目下登场,另一番中国热也在欧洲各城市蔓延。随着2005秋槌声落不断,欧美藏家介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气势更显热络。香港苏富比举行的「中国当代艺术」专场已率先在10月24日开拍落幕。 首先从这次现场情况来看,最高价的吴冠中《鲁迅乡土组画之二》是由欧洲买家以高出预估价五倍的639万2千港元夺得。而同列入十大高价的作品——吴冠中《赶市集》与朱德群《无题》,同样也落入了欧洲藏家口袋。其次是电话买家非常热络,让苏富比欧、美专家在前半场中接应不暇,拍场节奏十分紧凑。就在你来我往的电话竞标之间,光以外场藏家得标部分便占去三成总成交件数,并且一度出现欧、美与中国藏家以电话争件的情况,让场内一度分别由华人藏家与外国藏家所主导,但是外国藏家展现的强冽气势,依旧在此次以高价压倒了许多在场华裔人士。
在整体高买气的结果来看,仍不难端倪出欧美国家仍将持续左右着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去向,并且也同时看好着这块市场。反过来说,这也表示中国艺术拍品已呈现国际化的取向,市场面不能只单纯设在华人所处的地理区块。再者,香港佳士得今年11月27日秋拍特别将「20世纪中国艺术」与「亚洲当代艺术」分割成二个独立专场,全力加强各个专场内的作品广度与文化深度,对当代艺术的类型范畴涉猎的更加广泛,此举亦显示了中国当代艺术已需要独立成一整个完全体系,来因应市场对此部分的需求,而亚洲当代艺术也该呈现一个健全的区域特色,以提升艺术水平及层次地位来与欧美艺术品市场并驾齐驱。
正因此,在10月25日便已先举行的香港苏富比「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才正在进行拍卖活动,另一头便也迫不及待地宣布2006年3月即将在美国纽约成立「亚洲当代艺术」专区,作为其放眼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亚洲当代艺术」与「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两者并驾齐驱
那么,苏富比为何要将「亚洲当代艺术」设在纽约?中国当代艺术专家张晓明进一步说明,从长期的市场观察分析出,中国当代艺术主要的藏家结构,近八成是以美国客户为主,其余的二成才是来自欧洲等地的他国藏家所组成,里面中国大陆藏家对本土当代艺术的关爱程度,更只占了自己艺术收纳范围的一小部分。那么,中国藏家所关注的焦点会是什么?「往往具有时代背景主题的作品才能打动中国藏家的收藏意愿」张晓明分析道。在中国当地真正因艺术喜好而收藏的人,即便挟带着相当庞大的资金,但是对于一些新生代的题材,如马六明、荣荣等类型的艺术作品,除非站在投资立场看待,或是赶着红色艺术的热潮,否则以喜好度来说还是十分保守。
目前在中国的当代作品中,受欢迎的仍多属是以时代为背景的写实油画,这些作品关切到风土民情,而或表达出文革十年的反思追念,这种能感同身受的题材唤出的历史回忆,对藏家来说才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再者,中国内地的拍卖公司以古董玉器、传统书画等文物为大宗,市场内对于全球的当代艺术、近代艺术缺乏着历史性的认知运用,对在中国拍卖市场可查询的数据里,往往仅局限在拍卖价格、艺术家和作品的背景,反而忽略了在前面推动艺术拍卖史的那些「画商」、「博物馆」、「评论家」、「收藏家」和「拍卖行」的重要纪录与讯息,而这些事实上是足以撼动藏家对于当代艺术品是否值得广博收藏的在评估标准,让艺术品在缺乏鉴赏的依据之下,反而造成在市场流动的阻碍。
因此,如苏富比这类国际性的大型拍卖公司,即便早早就已感受到中国经济市场的庞大与看好前景,但也深知要将海外欧美作品携入内地市场互作交流非易事,所以在拍卖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前,也已预测到首须花费时间教育客户,培养他们正确的收藏观念,如以讲座、课程方式,让中国藏家了解艺术品的艺术性和收藏价值所在。
相比之下,国外的市场机制里,包括画廊、画商、拍卖行及藏家,除能将原有巨匠之作在每个领域内保持正常左右流通之外,亦能有多余精力地陆续挖掘新人、新资源,增进周遭环境的刺激性与新鲜度,总体来说,拍卖公司进入市场前,艺术品便已在画商、画廊带头引领下通过层层市场考验,使观众对全球性艺术品有产生更大的容包性,而拍卖公司亦无需多花心力回头诠释其艺术价值及其生态之必要。
放眼全球,现今当代艺术的发展重镇在纽约,纽约同时也是世界上画廊最多的地方,但是亚洲当代艺术在其中到底有多活跃?首先是纽约当地画廊对于亚洲艺术早已展开规划推广,如:Ethan Cohen Fine Art, Goedhuis Contemporary, Chambers Fine Art Gallery……等,这些平均超过十年以上资历的画廊,长年来便不断致力于纵向打破东西方世界在文化思维、意识型态上的国际隔阂,并且直观的上下承接艺术特性,揉合古今文化元素,建立起新的世代关系,比如由纽约当地画廊经营的中国艺术家徐冰及吕胜中,便借用了中国传统书法或剪纸技术,将之转换成图腾符号呈现艺术玩味与应用,以现代观点重新包装传统元素,展现出中国文化新样貌。除了画廊本身的策划展览之外,艺术家及其作品同时并能透过画廊介绍,或着由艺术评论家认同而获得至美术馆的参与展出机会。
以中国当代艺术在当地的发展脉络来看,自1998年起接连举行的纽约古根汉美术馆「中国五千年文明艺术展」与亚洲协会的「中国新艺术Inside Out」展览,也让中国艺术的源始发起及新兴艺术型态,以渐进介绍方式在纽约崭露头角,进而引起市场对它的注意。而后,亚洲当代艺术在国外发展至今,每年也有如接力赛式的巡回活动,在今年由纽约亚洲协会美术馆(Asia Society and Museum)主办的亚洲当代艺术周,光单是参与的单位便包括了共20多家非营利机构与经营亚洲艺术的画廊——非营利组织参加者,如:亚洲协会美术馆、456亚洲艺术中心画廊、Art in General、Art Projects International、Goliath Visual Space、Ise Cultural Foundation、日本文化协会、韩国文化协会、美国华裔博物术馆(Museum of Chinese In the Americas)﹔画廊业者则有:伊森‧柯恩画廊(Ethan Cohen Fine Arts)、前波画廊(Chambers Fine Art Gallery)、万玉堂、古豪士当代艺术画廊(Goedhuis Contemporary)……等,各个国际性组织及单位均参与了此次活动。如此依照时间排顺下来大大小小的活动与展览,无论基金会与商业经营者均有心推动亚洲当代艺术站上纽约本土市场,而并非让它如随即插花的外来旅客,而是成为着陆的文化移民者,而这些机构、业者本身并也得相互帮助,跃升成为亚洲与欧美在当代艺术之间的重要交流平台。
亚洲当代艺术品的重复性会是下一道关卡
艺术市场旺起于此,便很难不吸引其它艺术机制进入,站在非区域性立场,而是从国际格局的角度来看,「全球性」也就成了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专区的负责人司徒河伟(Henry Howard-Sneyd)决定在美国纽约设置专区的主要考虑。但是在开设前仍有许多疑惑尚待解决,里面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中国当代艺术」与「亚洲当代艺术」两大专场要怎么相互区隔?并且如何刺激相长?这些问题会是新设专场所会衍生的相关议题。
先从香港佳士得的例子来看,2005年秋拍将原先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与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一分为二,划分为「20世纪中国艺术」与「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便是站在宏观的立场来关照中国百年美术的源远历史,期望能全面地表现出每一时期的创作历程与多样完整;而佳士得同时将「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拉大到以中、日、韩为主的国际市场,让艺术品的呈现更显得缤纷多元,并特别引介出国际间的文化思潮及社会关怀等议题,借着不同媒介的应用发挥,发展出许多罕见、独特的原创性作品,增加了买家对新专区的期望值。
回过来看,苏富比开设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也预计将以中、日、韩作为亚洲当代艺术的主要代表,因此也同样的需要凭借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合作,从广泛的亚洲艺术学门里,分索细节地去比较、观察这些国家里的蕴含的艺术历史、文化背景,甚至是政治经济型态。就以目前的亚洲艺术市场情势来看,张晓明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藏家多属来自欧美,内地主要当代艺术画廊也是以国外人士来经营主导,而今国内或海外的华人藏家渐渐出现,主要是因为他们已经开始想将这些在外许久的作品购回至中国,但在藏家比例上,华人还是低于欧美;日本则是早早已出现国际级的大师,如:村上隆、草间弥生与野口勇等具有全球号召力的人士,艺术品味及特质也已经普遍为美国市场接受;而韩国虽然是新兴的艺术市场,但却以阵容强大的参与队伍,积极出现在国际间举办的大小展览活动,并且持续从栽培新人、实验新媒材着手,这样一来,想不吸引市场注意也难!李容德的绘画品即是一个例子,用平面雕塑的特殊运用方式引起不少观众回响。而韩国政府本身也从2005年开始实施「艺术银行」制度,第一年便注入了8千万资金(台币)以收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并估计明年度将再提升至1亿元。「艺术银行」计划的前两年运作,首先委由国立现代美术馆经营,之后再将下一棒交给财团接手,而所有经营处理的事宜都则交由「艺术银行经营委员会」评选出优秀艺术作品,作品在透过推荐、招募、管理之下,也能与韩国艺术博览会或画廊艺术节相互流通,进而提升艺术水平并活络艺术市场的景气,因此艺术银行的成立可说是在万般期盼下滋生,政府与民间均抱持着强烈的企图心,积极打开国际能见度,让买家买气在韩流冲击下返回流入韩国市场。总括而论,以上种种因素已促成中、日、韩艺术市场在现阶段已不同于亚洲其它国家,打破了只能被本土藏家所接纳的僵局。
但是张晓明表示,苏富比在近几期拍卖的观察中,发现在中国、日本、韩国的当代艺术领域里,陆续出现重迭性的作品,可能是在主题上同样属于内心的反省告白,又或着使用了类似的技术变化,比如中国的徐冰、刘承镐与韩国的金昌烈,是将字体解构后再将之重组成东方哲学,抑或用字形字义打造中国山水风景。据此,苏富比正紧锣密鼓的分析这种国际间的趋势,除了由张晓明本身即已投入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现也委由另外两位协助人员——Sarchiko Hori与Natsulco Hidaka,分别回过头去研究日本与韩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发展进程,并且也同时试图以日本早先兴起的国际经验,进而推测中国、韩国近来火红的情形与日后的市场趋向。而目前据悉苏富比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现在已可确定的作品将有艾未未、张洹与徐冰等人作品,其它部分则仍在考虑征件。
最后,反观眼前的台湾艺术市场,张晓明指出台湾艺术家的作品中孕育着丰沛的艺术深度,相形之下中国艺术家目前虽然当红,但是从质量及涵养来看,却未必有能与台湾等齐的水平,只是台湾艺术家投入过多的专注力于自身创作,失去艺术品本身的周边效应,难以带起产业内的一股潮流或氛围,因而流失掉许多商业机会与国际舞台。此次香港苏富比2005年秋拍中出现台湾林明弘的作品,虽然这种装饰性的题材在国际间早已有所著录跟发展脉络,但作者本身亦不断投入国际间活动联络合作机会,对艺术市场里的观众来说,已发展成一种非陌生未知的型态,但是像其它本土艺术里地位崇高的台湾艺术家,如:陈澄波、廖继春、杨三郎等人,虽然历史地位崇高,但对国际市场尚且生疏,或许这可归咎于大亚洲市场长期以来对历史数据输入的忽视,同时也缺乏后人集体将这批优秀作品携入国际间,让他们得以广泛受到重视,因此在没有历史登载或相当作品量以辅助了解的情况下,最后的结果可如此次香港苏富比「中国当代艺术」专场秋拍,最后依旧是由台湾藏家出面收购。台湾本土作品何时能跃升到「亚洲当代艺术」区块?张晓明认为,就以纽约市场对台湾本土艺术的熟悉度来说,仍处于开发中的阶段,为了考虑到纽约的拍卖市场,主要还是要视台湾市场的藏家们或着画廊业者,能否主动愿意提供优秀的作品对象,而这也将为苏富比在征集台湾作品时的第一考虑。
下一篇:美国画廊的经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