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你画廊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0
  • 印象:
    确定
  • 经营时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北京-朝阳-798
您所在的位置:你画廊>画廊动态>正文

打造社会主流艺术家——林松访谈

2011-04-15 11:02:49          

付晓东(以下简称“付”):翰墨画廊曾经有过一个特别巨大的转变,从艺术中心,变成画廊,原来实验性的展览特别多,比如徐冰的《文化动物》,后来以架上绘画为主,这个转变是怎么回事?    林松(以下简称“林”):93年,我学美术史刚毕业,充满了幻想,当时学院系统显得特别陈旧,自己很热情的喜欢前卫艺术。90年代初期,猛懵懂懂的,当时考虑商业特别少,从理想出发,做一个艺术中心,出发点就是不赢利的,有空中楼阁的性质,有生存维系的问题。徐冰的《文化动物》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还有赵半迪的《月光号》,第一次把前卫带到广州博览会,还有《方案艺术大展》。比较重要的展览做了5、6次,实验绘画的展览,有方立均、刘炜、朱伟等,跟学院派不一样,比较颠覆视觉传统和审美标准。当时影响特别大,现在来想也是做了点贡献。为什么会有转变,一个是空间的运营成本,完全是投入,当时成本比较低,就是房租和展览的费用,艺术家还送给我们一些作品,如果按作品算,不能说赔。艺术中心是在93、94年,95年就夭折了,当时中国不是那么开放,标新立异还会引起公安的关注。你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解释,其实最主要还是经济原因。    付:后来画廊的几次搬迁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从古玩城搬到三里屯,05年到798,为什么现在又打算开发观音堂?    林:从城市边缘搞小画廊,培养几个年轻画家,比如夏俊娜、季大纯、章剑和尹朝阳。有点实力跑到最中心,最娱乐的地方开,但都是回头客,不能说多火。到 798确实是团队的聚众效应很大,推广,宣传,结识流水客比较方便,已经成为一个熟地,很成规模。我把他看作窗口,挂着给人看,经营额上的变化,主要是大势好。我们跟798不太一样,市场需要很多的东西,有钱人喜欢大气的艺术。中国出枭雄,他们还是要在文化上有所作为的。798里很多画廊都一样,选择灰色的,符号性挺强的作品。我们做70年代画家,个性店,品牌点,知道干什么,卖什么的。卖给外国人的前卫画廊,也需要,但不需要这么多。风格一样,产品一样,就变成了坎价,看谁便宜。798外部条件不能做长期规划,有限制,就是比较当代、前卫。高级客户,只是看,不一定下手买,画廊还是要开在好地方,交通方便的地方。观音堂属于应朋友之约,画廊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有一些组织和聚众效应,尤其在商业开发角度讲,客户串行,对市场引导,集体的声音强。观音堂也不是我最终的选择,还是要在市中心,核心商业区,挺精贵的地方。798属于年轻的艺术家,更当代前卫,另外一些地方应该有更雅俗共赏的画,应该有区分。    付:能谈一下你是如何选择艺术家的,有什么具体的标准吗?    林:如何选择艺术家,也是一种缘分,志同道合者,我选择是有标准的,首先,画家要有自己的个性,独到的风格。艺术家要有本事,修养比较好,关注传统和文化。另一方面,能够比较自信的取舍东西方的东西,是一个中西融合的艺术家,有挺写意的东方的观念在。既有中国传统的东西,又有现代的语言来表达当代的情感。三是,有一定的当代性和文献性,如何把生活环境背景和信息量带进来,有同代人的共鸣。辅助的一点是技术要好。我侧重于良好学院派基础的,基础有很大的未来性。我个人喜好比较健康向上的艺术。老翰墨时大家都要打破疆域和沉默,会极端,反讽,有很强的批判政治的符号,当时是变革的年代。到了90年代末,中国的环境转化了,向健康、稳健发展,即使有许多矛盾和不可协调的地方。为什么04、05年开始吴冠中和林风眠开始贵了?中国动荡期,不可能允许你去谈艺术的纯粹性,林、吴比较孤单,关起门来探索中西方融合之路。现在社会可以稳定,被市场发现了他们的贡献了。中西方融合的道路上,赵无极、林风眠、吴冠中,这条线索一直都有,东方的写意的东西,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付:如果已经有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艺术家,一个好苗子,你如何把他做上去呢?    林:代理机制,因为已经有经验了,就先商量,避免合作过程中“分赃不均”,我们就按原则分配,要为对方利益考虑。对我来说签约不签约都不重要了,如果艺术家真想违约,就是不给画,能怎么办?基本上还是君子协定。艺术家觉得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环节,不论从思想、艺术成长、操作手段上,你是他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如果仅仅是利益的关系,很短。我也欠画家钱,因为画廊运做需要周转,如果画家能够体谅你,他就会宽容,艺术家要全力以赴做作品,不想有那么多的钱上的矛盾来干扰他,你就不给他产生这种矛盾的机会。更多的画廊因为太侧重利益关系,捞一票就走,艺术家跟他没什么感情可言,就是跟你谈钱,那就是生意了。艺术不是那么没有人情味的生意,是长线,才那么好玩。有多少画家都跑了走了,然后你画廊画也卖光了。我是把钱看在第二位,完成人生梦想,事业是第一位的,有点虚的成就感是比较重要的。钱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赚钱,他已经给你利益了,卖得更贵更好,你可以再在他那里拿,永远是水涨船高的事。    付:你在关键时,或者刚起步时,帮了艺术家一把,以至于他卖得很好的时候依然愿意合作是吗?    林:是啊,他觉得是你应该赚的,别买得比他便宜就行。这个生意不是简单的买进卖出,有艺术上的,人情世故的要求。中长线的投资,绝对不能按短线的手法做。这个钱不是你的就是我的,画家和画廊成为仇人非常多。协议一定有用,是商量的原则,站在为对方考虑的角度,合作才能更长久。艺术家是个体劳动者,很有个性,会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有时候确实觉得很不合理。要看他什么角度,但也不是无原则的宽容。我做过的画家都跟我特别好,中间也打架,但还能好。因为不是那种特坏的骗子,以后一张画不能给你。夏俊娜后来去艺博和环碧堂,因为是朋友,所以能够交往很久,不是简单的金钱关系。画廊就是一个服务行业,需要有极好的艺术判断,前瞻性眼光,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去承受这些。    付:你如何看待目前比较混乱的当代艺术市场呢?市场价格背后的运做规律是怎样的呢?    林:中国艺术家面对空前的自由和开放,也会空前迷惘,以前很单纯,就追寻个人的情感。这个时候更难了,艺术市场对人的心理产生作用,肯定比较浮躁,怎么知道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不受干扰破坏和诱惑。你会经常发现拍卖行的价格是乱的,好坏东西都卖50万。很多对市场有兴趣,刚想跳进来,刚想花钱买,又不敢了。很多人很着急,但不知道有多少中间环节。艺术上进步是一点一滴的,市场培育也是一样,有你不同的阶段的人进入,来买你的艺术品。很多画廊以为这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跟股票是一样的。艺术家价钱的确立是综合的,艺术质量,市场认知度,知名度,美术史中的地位,流通中间的环节,很多构成的,是个供求关系平衡不平衡的问题。要从2万、3、4万、7、8万涨起来,因为买的人越来越多了,他的创作量还是那么多,供求关系不平衡,当然涨了。自己又不断的进步,开始成熟,因为他要画大画,代表作,围绕目标工作,讲究质量,产量就下降了。买的人又多,重要展览,公共收藏,影响越来越大,当然涨价。盲目抄做,你不知道后面悲惨的情况,作为投机客对画没什么感情,艺术不是这么急功近利的玩法,还要把艺术搞坏了吗?    70年代比较活跃,市场上有认可的,有7成是从我们画廊出来的。从这点来看,当时的合作模式,选艺术家的标准,艺术家的个人努力,经营方法,还是对的。以前多数是外国人买,后来6、4 开了,现在中国人占80%,外国人20%。以前艺术选择不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外国看中国很政治性的国家,喜欢符号性很强的东西。中国人的长久追求,应该是代表中国文化,健康、向上、正气,大国风范的当代文化。    比如现在刘小东涨得快,当时他才卖30多万,他技术很好,写实的人看得懂,前卫也接受他,他是中间的一个桥梁。他很锐利很敏感,把中国转化的场景都画下来,有历史性和文献性,他是国内自己成长的艺术家,不是靠外国人捧起来的艺术家。紧紧的围绕市场规律,自主的选择会调整,允许各种风格存在,生存和发展,是这一段的主流,商业性画廊要抓住时代脉搏。    付:在这种环境下,大家心态不平和了,会对艺术创作产生什么影响吗?    林:有流通和市场是很正常,有个适应过程,好的艺术家是能够面对这些问题的,有钱没钱都这样画,检验谁是真正的艺术家。在这点上,市场是很客观和公正的。买着买着就知道什么是最好。    付: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讲,是一个价值体系,基于画面形式,图象观念,趣味美感,文化内涵等一系列以美术史系统为衡量尺度。那么商业明显是另外一个体系,基于拍卖次数,成交行情,画廊推广,以及艺术家的官方地位等接受程度的客观硬件标准。市场和艺术品学术的判断方法是两种,看起来很难立刻统一。    林:角度不同,但终极标准上是合一的,好的作品一定有好的艺术和商业价值。这涉及操作者本身,以什么为前提,投资赚钱,还是以艺术价值的判断为前提。这个人没有艺术水平,而一定要抄成大师价格,是一定会下来的。这个人是个好苗子,未来的大师,附以适当的相匹配的包装和宣传手段,把他推到那个位置,他有可能性,你才有商业上更大的可能性。不能违背艺术规律,也不能违背商业规律。商业比较公平和民主,要物有所值,物超所值,这个东西要是过了就是泡沫。简单的原始的商业操作方法蒙得了一时,蒙不了一世,这个行业并不简单。    付:你如何看待亚洲艺术市场的发展趋向呢?    林:一定是大陆为主,日本和韩国,包括周遍地区,一定是马首是瞻,中国现在是强势,有以前传统的基础,对全世界会产生影响。中国当代艺术一定会在2、30年内出现大师,很多国外的画廊都在买中国的艺术,比如韩国画廊要在中国活,一定要经营中国的当代艺术。    付:在中国很难卖出去韩国的艺术家的作品是吗?    林:对,除非是国际上公认的大师才能在中国销售。国外画廊来中国开,就是为了来收中国的当代艺术,因为中国现在还不成型,在成长过程中,未来空间还很大。不是为了卖,而是为了收。新加坡、印尼都来中国开画廊,中国市场之大,潜在的购买力有多少?中国艺术家的资源刚刚开始涨,很快会变成文化输出国。中国比较有包容性,一定会培养出下一轮未来的接班人,这最值得努力,我能够切身感觉到。    付:你觉得你和其他经营者比,长处在什么地方?    林:因为是学艺术史的,不太急功近利,别人买了多少钱,对我的刺激不是特别大,也不会因为一点小的波折,挣很多大钱,而改变我的方向。有一个人生理想和事业追求,钱是很重要的,没有钱还是实现不了你的理想的,但你不能丧失你的理想和追求。围绕这个核心来存在,钱只是一个润滑剂,挣多挣少不是最终目的。在学术和艺术角度出发,你对人家有帮助,人家也会帮助你,你会找到知音的画家、收藏家,或者合作人。    付:你做画廊十年,最得意的地方是什么?    林:到明年年初才有十年,最得意的是有一个成就感,把一个艺术家发现出来,经过你的推动,让他在更大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你与艺术家共同成长,艺术家用画笔创造艺术,我们是用艺术家创造历史,用更社会更商业的方式,使我所选择的艺术家成为社会的主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