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邻仓库式建筑中隐藏着很多大小画廊
纽约作为世界现代艺术的中心,吸引着无数文化人与观光客前往朝拜,除了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古根汉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惠特尼美术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这类的著名美术馆是人们必到之处外,去苏荷(SOHO)、切尔西(Chelsea)这样的画廊区走走,了解当今最新的美国艺术的流行趋势,无疑也会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笔者有幸获得在切尔西(Chelsea)画廊区工作的机会,有条件近距离地观察、了解和学习纽约顶级画廊的运作模式,切身体会作为画廊是如何深深融入到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之中,颇有心得。
隐藏在画廊区的低调画廊
其实纽约的画廊区不只有闻名的苏荷(SOHO)以及后来更有名的切尔西(Chelsea)这两个画廊区,还有下东画廊区 (lower East Side),下城画廊区(downtown),中城画廊区(Midtown),上城画廊区(Uptown) 布鲁克林画廊区(Brooklyn),皇后画廊区(Queens),以及纽约州画廊区(New York State Galleries)。但凡游客以及艺术爱好者都偏爱于逛苏荷(SOHO)和切尔西(Chelsea)画廊区的原因,不仅在于这里的画廊分布更集中,规模更大、更具影响力之外,在这里展出的艺术家也更具当代艺术的代表性。
现在人们只要一提到画廊区,更多的是指切尔西画廊区(Chelsea)即SOHO后的纽约画廊集中地,主要位于纽约第十大道的22街到27街之间的区域。相邻的仓库式建筑中集合了200多间大小各异的画廊,大部分的画廊都十分低调地用磨砂玻璃遮掩着,画廊大门总是高而厚实,仿佛推开这扇厚实的大门就能进入挖掘艺术宝藏的未知世界,不刻意寻找的话都很难发现玻璃上印着的画廊名字,很多时候,在此工作多时的我都只能凭借方位和玻璃形状来判断我最爱去的几间画廊。
在画廊随时可能遇到惊喜
在画廊区见得最多的三类人就是观光客、学生和有钱来买画的人。在画廊里总能听到各国不同语言飞舞在室内,还记得令我最为感动的一次是,一位法国父亲带着自己10岁的女儿特意飞过来我工作的画廊欣赏一幅摄影作品,可惜那幅摄影作品刚好被卖掉,我只能不停地解释并且道歉,父亲和小女儿失望的眼神让我感受到优秀作品的艺术魅力与影响力。在切尔西画廊区随时可能遇到的另外一个惊喜便是你永远不知道推开大门的那一刻,你遇到的会是多么有名的大艺术家,并能和你一起欣赏并感激艺术的力量。又或者就在你赞赏或者批评某一件作品的同时,这位艺术家正站在你身旁对你的讨论表示感谢。有时能见到学校的老师带着一群学生来参观画廊,当场引导学生讨论对艺术作品的见解。有钱人推开画廊大门的那一刹那,本是埋头苦干的画廊负责人总是最先能觉察到这类人的到来,并迅速做出反应,这些令我啧啧称奇。我最常听到画廊主对有钱人说的便是“这个作品棒极了!”“相信我,这幅作品两年之后必定翻一番”之类的说辞。
画廊的展览一般都是三周到一个月一换,但碰上夏天学生假期的时候,展览有可能达到两个月一换。每间画廊都有自己偏爱的主题与风格,比如A画廊只展出当代商业摄影作品,B画廊只展出当代装置和影像作品,C画廊只展出抽象绘画作品等。在类型上,有些画廊是偏商业或者偏实用类,有些则偏艺术类。因此作为艺术家在投作品的时候要想清楚自己作品的定位,比如你先投了一个偏商业的画廊,人家选上了你的作品,你再把作品投去一间偏艺术的画廊,就可能被这家画廊拒之门外。因为不同类型的画廊有不同的运作方式,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对血统的偏执。
大部分的画廊有自己的签约艺术家,每个艺术家基本可以等一到一年半排到自己的个展展期。这样,他们就有很多的时间来准备和构思自己的下一个展览。而在此期间,画廊要做的工作便是向潜在的买家和收藏家宣传艺术家来年的新展览主题,拓展新的潜在买家,并且卖出部分艺术家的旧作品,或将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去参加不同的画廊博览会,比如迈阿密脉搏当代艺术博览会(Pulse Miami)、 军械库展(Armory Show)之类,所以每年画廊在广告宣传上投入的资金也是非常可观的。
在画廊圈要想生存不容易,更难的是成为人们熟知的画廊。因此在画廊工作期间我总是能见到负责人周旋于不同的收藏家之间,帮他预约不同的高级餐厅,准备和知名艺术评论者的饭局。画廊与画廊之间的关系也不可忽视,只有圈子大了,人脉才能广,人脉广了,大牌艺术家才愿意来展览自己的作品。画廊签约的艺术家如果变得越来越有名,这里买画的人便会多起来,画廊的名声也会随之上去。
作为参观者,面对各种五花八门的画廊,如果不想把自己累死又合理利用时间看展览,最好的办法就是事先做好功课,想看什么类型的展览,比如摄影,装置还是表演,都可以在《Time Out》消费导刊及《Art forum》上面了解最新的展览资讯,准确知道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家在什么时候、在哪个画廊展出作品。如果实在来不及做功课,还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便是到画廊门口往里探一下头,或者透过玻璃窗往里扫视一下展出的作品,便能知道这间画廊是不是对自己的胃口,不然整天都搭进去也未必看得完所有的画廊。
艺术家该怎样利用画廊
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的确可以见到不少的画廊歇业或者搬去其他画廊区,画廊不再招人,就连展览时派发的展览卡片也为了节约成本而印制很少或者干脆不再印制。但也有很多的画廊生存了下来并且保持着很好的态势持续发展着,这不得不归功于他们强大的资金、人脉和优秀艺术家云集的本身向心力。虽然口口声声说着美国经济衰落的事实,有钱的收藏家们还是一个劲地想趁着这个最好时机下手,收集一些未来的“潜力股”,可以说在“画廊区随着金融危机也走下坡路”的表像下,还是呈现着一片蓬勃发展的景象。
我在画廊工作期间,总是有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走进来问我如何投作品,我总是附上名片,叫他们把作品和简历等用邮件的方式发到画廊的邮箱,但是其实艺术家换来的往往都是漫长的等待。因为画廊永远不可能把负责人的邮箱直接告诉你,自然是给你画廊的咨询邮箱,而打开这个咨询邮箱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是决定签约你的人,大家各有各忙,也就很容易把来信忽略了。更专业的做法是找很好的出版商印制精美的画册寄到画廊,虽然被负责人刚好看到又有时间翻阅的几率并不大,但是这种做法往往会给画廊留下一个专业的印象,这便是好的开始。
我时常见到中国的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用邮件和邮寄的方式送来,觉得这非常棒。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开始寻求能在纽约办展览的机会,在切尔西画廊区,也时常看到很多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比如曹斐、张晓刚、刘铮、季云飞、徐震等的作品展。特别是这些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我时常听到的词便是“中国”。美国人时不时赞叹现在中国的强大,以至于就算你没有在切尔西画廊区看到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也能看到各国艺术家做的跟中国有关系的艺术主题。前几天刚去逛了一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纽约当代艺术中心两间美术馆,非常有趣的是我也都发现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不难看出,美国人希望并且非常愿意通过艺术这一侧面了解中国正在发生什么,正在关注什么。与此同时,也表现出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西方当代艺术的大旗下的确漂亮地站稳了一席之地。
上一篇:贾廷峰:艺术应该从改造内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