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放——艺术不是为有钱人服务的
2011-04-15 11:12:51
loft
两年前我在安福路,地段很好,但房租很贵。我也没有什么loft概念,做画廊嘛,只要求挑高高一点,空间舒服一点,地段也不要太远。这里我们刚来时很偏的,现在还不错。
(是因为亦安的到来是这里氛围变好的吗?)
一个画廊也不会使环境变成怎么样。这里从前是仓库,租不出去,介绍给我我就过来了。当时朋友说那么远,里面都是垃圾。现在他们都来了,已经没有地方了,我分出一点空间给朋友做博物馆。其实我想找个更大的。
我心目当中的loft还是有年份的,有历史感的。你说造一个就造一个?留下一个壳就叫loft?没有历史他就只是一个空间而已。你只能造一个空间,loft是有内涵的。
像东京摄影美术馆,原来是一个啤酒厂,保留的很好。国内以后还有没有就不知道了。
现在大家都这么报道,这么火,说不定会保留下来。你今天过来的路口有一栋非常漂亮的老房子,我和我朋友讲,我们可以把它改造成一个摄影博物馆,一级棒。
老房子都是有细节的,非常微妙。这里的原来就很好,我只是粉刷了一下。
我现在静下来看看画册,很多画册都是我从旧书摊上淘到的。
(我想您每天在这里看看黄浦江,晒晒太阳……)
我看着伤心啊。你不觉得伤心吗?我三年前来的时候还能看见金茂,现在只能看到头上一点了,过两年可能什么都看不到了。我想新房子怎么不往后面退一点呢?现在苏州河已经是一条阴沟了。
拆与建
前些天两个奥地利人到访,他们很兴奋,说中国发展的怎么好怎么快,这么多高楼。说维也纳只有一两栋高楼。
我觉得他的看法不对。我问如果把你维也纳都拆了重建你同意吗?不同意。那么为什么我们这里拆掉了你就兴奋呢?
现在我们不能把房子都拆光了,也要留一点给你儿子拆啊!你可以马上把一个东西修起来,但不一定造得出好东西啊!现在最棒的建筑还是外滩那一排,是有历史、有内涵的。
可能就像穿衣服,不一定要很新,半新不旧的是最好的。我小时候穿新衣服就很别扭。
现在合不合适只要新的大家就觉得好,真没办法!
我们现在造的东西都不人性化,外面都造不好更不用说里面了。所有的大楼都霸气十足,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周边的环境。
现在中国根本就没有建筑,中国就是造房子!
aura
(画廊的英文名字您是怎么想到的?)
朋友提议,我觉得不错。Aura是一种氛围,灵光。
(中文名呢?)中文名是我起的。我给自己鼓气,不管好不好,心安理得,什么时候都不要乱。
(亦安画廊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一座城市,餐厅也好、发廊也好、洗脚店也好,和美术馆、画廊是应该有个比例的。现在文化艺术这块比例太小了,微乎其微。
(亦安想改变什么?)
我不能改变什么,我只是做了。改变不改变我不知道。只要你坚持,自己是会有改变的。现状和我没关系也有关系。
(至少影响了一些年轻人。)
说句老实话,第一,我自己的确非常喜欢这个东西,而且我认为我还是有机会的。如果画廊像洗脚店一样多就轮不到我了。
第二,我想要做的是给比我年轻的,或者我们下一代,让他们知道还有这么一种艺术的存在。这是我的理想。
真的,如果哪一天我们想看谁的作品美术馆、画廊都看得到,中国就强大了。就像日本,你在日本可以看到所有大师的作品,不一定是代表作,但你能看到他的原作。
(我们都只能看印刷品。)
摄影还是比较便宜,我会经常引进一些国外的大师作品。让年轻的、有兴趣的人看到原作,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我年轻时也去博物馆。
[张先生很快拿出了二十多年前的波士顿美术馆藏品展的画册。]
那时候已经有展(音boloke)了,那时候虽然不太理解,但印象很深刻。那个展览我看了两遍。二十多年前就有这样的东西进来,都是我们现代艺术家谈论的一些东西。
我现在做的工作也是这样。虽然不是很流行,但他们在艺术史上却是很有名的东西。我们不知道、或者知道却没有机会看到原作。我看看有没有可能把他们引进过来。
另一方面,我在推中国的年轻艺术家。通过办展览来推广艺术家,这是画廊应该做的。
艺术不是为有钱人服务的。
(艺术为人民。)
艺术可以让大众通过欣赏她来升华自己的品位。艺术为人民也不是说为了人民就把标准降低。而是要通过教育提高大众的欣赏水平。也许你不理解,但可以慢慢看。我现在所做的事情,也是让大家都过来看。
艺术只需花一点钱就可以做出来。现在很多人么去做,觉得艺术高不可攀。这还是教育的问题。
(您最欣慰的时刻?)
还没到。我到现在还没赚钱,但我有收藏。我觉得回报是没有问题的。今后大家对摄影了解得越来越多。年轻的艺术家也会涌现。
你想想看,上海这么多人口,这么多餐厅,这么多发廊,美术馆只有这么几个,你满意吗?以后或许会有几百个美术馆,造房子容易,但捡点儿垃圾放进去是不行的。将来年轻一代成长起来后,他们更敏锐,对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展览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大量的好作品。
摄影
(之前的荒木经惟展好像是第一次在国内做这类展览。)
我觉得为爱好摄影的人、年轻人做了件好事。如果我的画廊运作好了,这种机会会更多。很多事情是需要人去做的。那时候,你打个的,十几块钱就可以来看大师原作了。
我在做的过程中很开心的。开画廊花钱,但以后肯定赚钱。尤其是中国的当代艺术,才二三十年啊!很年轻的。摄影也是这样,发明才200年,还处于上升期。
(对您来说,一张好的摄影作品有哪些基本要素?)
我选择摄影有两类。一是它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摄影,就像以前的布列松啊,还有更早的曼雷啊。还有一类,作为当代艺术,和传统摄影有些区别,但也是摄影。
如果今后我做的好,我想在把做纯摄影的分出来,做一个小的画廊,做画册、做限量复制品。这是我将来的打算。以后我还想做一本杂志,有内容就出,给年轻人一个舞台。也是培养一些买家。
买家
我和国外的买家还聊得了两句。他们有时候跑来问我这个艺术家怎么这么有名?我说就是因为偶然的机会你们找到他,在国外展出过,国内就认为他很牛了。所以大家都说他好。我问他的作品你看过吗?他们说就看过一件。我说ok,因为你们没有看过太多的画廊,特别是想我们这种本地的画廊。
当然这不能全怪他们,我们也没有去推。这涉及资金及收藏家品位。
(那您的买家主要关注哪些作品呢?)
也不说关注。国外的买家,他看看,喜欢的就会买。你和他讲升值啊他会觉得你在侮辱他。
我对国外买家说,你们应该以你们衡量国内艺术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当代艺术,不要一上来就是传统,就是政治波普。中国的当代艺术是受西方的影响,是一脉相承的,只是你看到了实物而我们没有。政治波普只是某一类,其他的东西你们没看到就不要把政治波普与中国当代艺术划等号。中国的当代艺术还是要到本地画廊来看。
国内的买家还不太尊重画廊这个行业。他们希望用襄阳路的价格买恒隆的东西。可以说中国绝大多数买家(而不是收藏家)并不关注艺术,只是关心谁的作品卖的高。他们不尊重艺术。
我一直希望我的收藏家年轻,眼光比我好,把作品当作艺术品。这样更可以促使我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多去发掘艺术家。
自己
当年没考大学去了酱油店。后来从abcd开始学外语,考进了渣打银行,做了四五年,很用功的。出来之后开公司,做贸易,做了十年。
最后绕来绕去我还是做了我喜欢的东西,没有别的选择了,五年前开始做画廊。
有时候办展览就是给自己看的。
(您是一个乐观的人?)
算不上,我只觉得我已经做了,我不想放弃。从各方面来讲,我做的是个好事情。将来画廊一定比洗脚店多!
(您是摄影师吗?)
半个发烧友。只是拍我看到的东西。不管怎么样,坚持是最重要的。
(经营这么大的画廊有没有妥协?)
当然有。最近想介绍一个美国的摄影师,不过没那么多钱。很多东西不是我想做就能做的。
下一篇:“公共艺术在中国”深圳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