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天趣国际艺术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1
  • 印象:
    丝巾不错 漂亮 当代 意境
    确定
  • 经营时间:
    17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香港-香港地区-其他
您所在的位置:天趣国际艺术>画廊动态>正文

藝術家周天黎的繪畫與寫作

2019-12-03 10:13:50          

 

 

周天黎的繪畫藝術

 

 

周天黎,1956年出生,原籍上海,當代著名藝術家與藝術思想家現任香港美術家聯合會名譽主席,香港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名譽會長。從小在謝之光、唐雲等名師的指導下學習繪畫,藝術基礎堅實,少年時期便開始通讀各類中國古典名著,成年後又得到劉海粟、吳作人、啟功、陸儼少等大家的指點和鼓勵,這樣的師徒傳授和根底堅實的家教視域、內心修為,保證了她在繼承中國畫方面的純正、起點高和藝術上的早熟,而這種深厚的滋養也一直成為她汲取的“內在資源”,使其在藝途探索中能夠萬變不離其宗。

 

 

 

 

從周天黎早年的人物素描寫生中,可以看出她紮實的造型基本功,而這種基本功令她在日後大寫意花鳥畫的創作中能夠遊刃有余。早在1990年創作的《秋風》中,周天黎就顯示出她對近代大寫意花鳥的造型與筆墨體系早已諳熟於胸,因此很年輕的時候便在畫壇獲有“墜石崩雲抒筆意,藏鋒舞劍立畫風”之聲譽。1988年6月,周天黎被陸儼少聘為浙江畫院首批特聘畫師,在從事專業創作的同時,陸續有多部畫集文集問世。

 

 

 

 

大寫意花鳥,由青藤白陽所開創,在20世紀由海派諸家,齊白石、潘天壽、李苦禪等前賢的耕耘,大寫意花鳥早已成為中華文華中極為重要的一大門類。但是中國畫傳統博大進深,能夠深入傳統再打出傳統,可謂一重難於一重,尤其是高度程式化的大寫意花鳥,研習者稍壹松懈,心無高致,便易陷於流俗。而周天黎並沒有禁錮在她對傳統筆墨與圖式的純熟掌握,而是幡然變法,開創出當代寫意畫的新局面。《寒冰可燃》、《軒軒寒枝立品》等作品正是她慘淡經營的成果。在這批作品中,物象與筆墨的形式達到了高度的統一,整幅畫面顯示出鮮明的“秩序感”,並從中生發出古拙的新鮮趣味

 

 

 

 

以紫藤花為題材的大畫《春》,就是以傳統筆法瀟灑磅礴地運用著豐富的線條,並著眼於物象光線感帶動繽紛異彩的迸發,綠萼輕葉、姹紫嫣紅、七彩斑斕、群艷紛爭,使整幅畫面充滿著綻放中的生命沖勁,氣勢恢宏,而技法的大膽變化和自由發揮中又始終能保持中國畫的傳統特色,使按提轉,輕重徐疾,富有節奏與韻律,完全沒有呆板流程式的勾染點皴,是活生生的生命彰顯和自由的心靈追求。

 

 

 

 

同時周天黎是一位心有理想準則和懷有高尚審美激情的藝術家。她不滿足於文人騷客風花雪月情致的四時朝暮、自娛自樂,而是充滿了關註人類命運的文化自覺性。在她的早期作品《生》中就可以看到,周天黎努力將她的人文思考註入作品,使她的寫意花鳥畫成為可供閱讀的經典性視覺文本。其畫藤墨色濃淡交疊,相得益彰,筆法中顯露出北碑書法中的金石趣味,下筆沈著,骨力峻挺,這些線條點畫的交織與組合,形成了抽象的形式美感。

 

 

 

 

如果說我們在周天黎畫藤的作品中所領略的主要是其用筆的功夫,那麽在其畫荷葉的作品中,作者展現出來的是她深厚的用墨功力。這裏的用墨,主要是墨法中的“積墨”一路,近代黃賓虹用墨堪稱宗師,尤擅積墨,其成就對浙派繪畫貢獻極大,周天黎筆下的荷葉上,我們可以看到他深得黃賓虹先生積墨法之三味。在《荷葉田田千點碧》《六月紅》中,畫家於淡墨上施濃墨,關鍵處再醒以焦墨,以墨的濃淡層次造型,墨色沈著爽透。她以淡墨散點於畫面中,以類似於山水畫中的“苔點”收拾全局,不僅頓增神采,而且豐富了空間層次。品讀周天黎的作品,令人矚目的不僅僅在於筆墨與造型,還有其畫面整體中強烈的“設計感”,如《生命之歌》中具有抽象感的布局,左右高低錯落,俯仰生姿,墨色激越,以此謳歌生命的雄偉。《創世的夢幻》中,以畫幅的三分之二繪寫噴薄而上的紅花,通幅自下而上的走勢與畫面上段下壓的墜勢形成強烈的戲劇化沖突,在這樣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西方現代藝術的構成方式,與潘天壽先生在其作品中所采用的大開大闔的奇險構圖有機融合。

 

 

 

 

作為一名蜚聲畫壇、視野開闊的藝術家,周天黎在藝術上一直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她一方面仰望前賢的中國畫傳統根本,一方面吸收西方藝術的精髓為己所用,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十分重視傳統卻不泯於傳統,言行法度又巧於變化,筆法奔放又註意分寸,而在周天黎的作品《一院奇花》《花間行者》《穆如清風》中,展示了她對筆墨、造型與構圖三者在深層次上統一的另一種實驗。她將物象的原型打碎再加以重組,以設計的方法將其作為構圖的基本形式要素,再以筆墨塑造其形態,使畫面不論從宏觀的構圖還是局部的物象,都有臨風綽約之姿,達到了整體的和諧,這幾件作品都是她對傳統筆墨與造型進行大膽革新的結果。

 

 

 

 

正如她所言:“宣紙毫筆和水墨顏料只是藝術作品的介質,嫻熟老辣的技法也只是一種必要的手段,人文主義才是我藝術的核心價值和人生哲學枝頭的怒放之花。我們所處的社會仍在大幅度地調整,這個時代十分需要以人文思想去開拓新的文化空間。”

 

 

 

 

周天黎以自己的眼睛觀察大自然,並依據她的思想方式造型生物,使作品顯示出一種內在的生氣和情感,讓觀者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她的藝術境界。除此之外在周天黎幾十載的繪畫生涯中,書法也一直陪伴其左右,繪畫使周天黎的書法更運筆縱橫,行雲流水,得心應手,同樣,書法也使周天黎的繪畫更富有筆意,更有韻味

 

周天黎創作的原動力和催生的靈感源於生命自身,包含著詩性美學理念。這些文字都是她在繪畫之余的所思所想,也是她與人文美學高屋建瓴地深沈對話,其字裏行間閃爍著密集而光燦的思想火花,不但為中國繪畫的創新與發展立藝、立言、立品,更是為藝術思想史寫下了獨特的篇章,因此,周天黎的多篇作品被許多專家學者稱譽。2019年1月《思想與藝術》壹書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收入有周天黎的《高峰之路》、《我的藝術論》、《藝術沈思錄》、《我的人文求索》等多篇著作,以及多位著名學者的評論性文章。文章亦如她獨具風格的繪畫作品壹樣,汲取思想養分,呈現瑰麗斑斕

 

 

 

 

可以從思想格局上看出,在周天黎的繪畫生涯中,一直都在思考中國繪畫的哲思理念和人文價值,思考藝術創作與藝術家自身的精神依托關系。在她看來,“僅僅強調藝術的形式美和寫意精神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以豐沛的人文精神為內核”。一花一世界,一畫一乾坤,只有具有生命和靈魂的原創性作品才能夠在不斷演變的歷史中煥發出經久不衰的人文藝術魅力。

 

正如著名美術評論史論家曹意強教授對周天黎的評價:“在整個社會文明變革時期,周天黎不做旁觀者、漠視者,而是做自覺的擔當者和參與者。著眼於當下而放眼於歷史,源思於個體而關照於民族命運。因而,她在‘入世’的抱負中保持著‘出世’的心性,這種‘出世’的精神孤獨感進一步促使她在藝術和社會文化生活中盡可能地實現對當代與傳統的超越。”

 

(本文摘自寶藏公眾號《孤峯頂上——周天黎的繪畫藝術》)

 

 

元泱之涅

周天黎

180x96cm

 

 

 

 

 

周天黎阅读经历以及从事写作缘由

 

 

由於我的成長期正好碰上十年“文革”,在那樣的社會生態環境下,我讀到的書並不多。但不知是出於什麽樣的基因,我從小除了愛好畫畫以外,還對古代銘文與考古學十分迷戀,象是被某種神秘的誘惑所吸引。故此,對古代的政治文化歷史演變也必須要有所了解。

 

在年少時,我就想方設法在考古學者的指導下,陸陸續續讀了古代的一系列名著。《山海經》的自由人格風貌、以及《尚書》記載中殘留著的人文文化傳統等等組成的古代文化景觀;越過殷周之交、周秦之變與二十四史的雲遮霧障,歷史的秘密和歷史的真相,就會極為駭人地顯露出來並且一次次重現;漢末文化精英空前的勇氣和空前的犧牲精神如同夜空中閃爍的群星;曹雪芹的《紅樓夢》無疑是最具思想深度的作品之一;章太炎和他的學生魯迅那種在備受時局煎熬中形成的秉筆行俠、犀利老辣之文風,切中肯綮地表述著文化的春夏秋冬;陳寅恪晚年嘔心瀝血寫就的《柳如是別傳》,從歷史的風雲之中,慧眼獨具地看出了壹個風塵女子的人文價值和歷史內涵,其深透一如之於人類處境的洞若觀火。——這些中國歷史清晰可辨的文化燭火,給我打下了很深的烙印。

 

後來,在歐洲、在港臺又讀了不少文學藝術、思想哲學方面的著作。過去,在內地要讀到一些人文與思想性著作有些困難,這會造成知識結構與理性認識上的局限,造成不少人上蒼賦予的才華不菲,而生活給出的跑道太短。我想,在追求知識的海洋裏,讀書應該是無禁區的,思想應該自由地飛翔,學術可以有規範,思想卻不能被羈縛。現在畫家群體中閱讀這些書籍的人也是很多很平常的了,這是好事。多多閱讀可以幫到妳的思想求索,拓寬藝術思路,即使雙腳在泥濘中跋涉,也可以支撐妳的靈魂總是仰望著藍天,因為妳能感受到知識和自由的力量。

 

記得雪萊說過:“不是心坎中流露出的詩通常不是真正的詩。”寫文章又何其不然。關於寫文章的個人特性,我只是努力並盡可能真實地把自己所見、所思、所悟表達出來,而不是為了要寫出何種文章而寫文章。而且往往在非提筆不足以平和自己內心強烈的敘說欲望時,才動筆寫出文字。然後,把寫出的文字放壹些時日,再拿出來看看立論和觀點是否明確,再理性分析分析是否有現實意義,再修改修飾後,才拿出去發表。

 

寫文章和作畫一樣,可以做不到一方硯田、萬點血噴,但是不能無病呻吟,不可故作姿態,不茍同俗見,不能唯諾地去媚俗權貴,更不能喪失基本的良知與道德。作者對人類的命運要作縱橫觀,努力地去捕捉時代的脈搏,並為之燃燒,發出光,敢於嘩嘩作響。也不要太在乎“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莊子•大宗師》有曰:“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我想只要為文者心地正,動機純,多多“反求諸己”,這樣堅持久而久之,慢慢自然會形成一種不同俗流的獨特文風。

 

 

 

 

延伸阅读

 

1、視頻 | 孤峯頂上——周天黎的繪畫藝術

2、讀周天黎《思想與藝術》有感

 

 


 

 

 

周天黎的繪畫藝術

 

 

周天黎,1956年出生,原籍上海,當代著名藝術家與藝術思想家現任香港美術家聯合會名譽主席,香港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名譽會長。從小在謝之光、唐雲等名師的指導下學習繪畫,藝術基礎堅實,少年時期便開始通讀各類中國古典名著,成年後又得到劉海粟、吳作人、啟功、陸儼少等大家的指點和鼓勵,這樣的師徒傳授和根底堅實的家教視域、內心修為,保證了她在繼承中國畫方面的純正、起點高和藝術上的早熟,而這種深厚的滋養也一直成為她汲取的“內在資源”,使其在藝途探索中能夠萬變不離其宗。

 

 

 

 

從周天黎早年的人物素描寫生中,可以看出她紮實的造型基本功,而這種基本功令她在日後大寫意花鳥畫的創作中能夠遊刃有余。早在1990年創作的《秋風》中,周天黎就顯示出她對近代大寫意花鳥的造型與筆墨體系早已諳熟於胸,因此很年輕的時候便在畫壇獲有“墜石崩雲抒筆意,藏鋒舞劍立畫風”之聲譽。1988年6月,周天黎被陸儼少聘為浙江畫院首批特聘畫師,在從事專業創作的同時,陸續有多部畫集文集問世。

 

 

 

 

大寫意花鳥,由青藤白陽所開創,在20世紀由海派諸家,齊白石、潘天壽、李苦禪等前賢的耕耘,大寫意花鳥早已成為中華文華中極為重要的一大門類。但是中國畫傳統博大進深,能夠深入傳統再打出傳統,可謂一重難於一重,尤其是高度程式化的大寫意花鳥,研習者稍壹松懈,心無高致,便易陷於流俗。而周天黎並沒有禁錮在她對傳統筆墨與圖式的純熟掌握,而是幡然變法,開創出當代寫意畫的新局面。《寒冰可燃》、《軒軒寒枝立品》等作品正是她慘淡經營的成果。在這批作品中,物象與筆墨的形式達到了高度的統一,整幅畫面顯示出鮮明的“秩序感”,並從中生發出古拙的新鮮趣味

 

 

 

 

以紫藤花為題材的大畫《春》,就是以傳統筆法瀟灑磅礴地運用著豐富的線條,並著眼於物象光線感帶動繽紛異彩的迸發,綠萼輕葉、姹紫嫣紅、七彩斑斕、群艷紛爭,使整幅畫面充滿著綻放中的生命沖勁,氣勢恢宏,而技法的大膽變化和自由發揮中又始終能保持中國畫的傳統特色,使按提轉,輕重徐疾,富有節奏與韻律,完全沒有呆板流程式的勾染點皴,是活生生的生命彰顯和自由的心靈追求。

 

 

 

 

同時周天黎是一位心有理想準則和懷有高尚審美激情的藝術家。她不滿足於文人騷客風花雪月情致的四時朝暮、自娛自樂,而是充滿了關註人類命運的文化自覺性。在她的早期作品《生》中就可以看到,周天黎努力將她的人文思考註入作品,使她的寫意花鳥畫成為可供閱讀的經典性視覺文本。其畫藤墨色濃淡交疊,相得益彰,筆法中顯露出北碑書法中的金石趣味,下筆沈著,骨力峻挺,這些線條點畫的交織與組合,形成了抽象的形式美感。

 

 

 

 

如果說我們在周天黎畫藤的作品中所領略的主要是其用筆的功夫,那麽在其畫荷葉的作品中,作者展現出來的是她深厚的用墨功力。這裏的用墨,主要是墨法中的“積墨”一路,近代黃賓虹用墨堪稱宗師,尤擅積墨,其成就對浙派繪畫貢獻極大,周天黎筆下的荷葉上,我們可以看到他深得黃賓虹先生積墨法之三味。在《荷葉田田千點碧》《六月紅》中,畫家於淡墨上施濃墨,關鍵處再醒以焦墨,以墨的濃淡層次造型,墨色沈著爽透。她以淡墨散點於畫面中,以類似於山水畫中的“苔點”收拾全局,不僅頓增神采,而且豐富了空間層次。品讀周天黎的作品,令人矚目的不僅僅在於筆墨與造型,還有其畫面整體中強烈的“設計感”,如《生命之歌》中具有抽象感的布局,左右高低錯落,俯仰生姿,墨色激越,以此謳歌生命的雄偉。《創世的夢幻》中,以畫幅的三分之二繪寫噴薄而上的紅花,通幅自下而上的走勢與畫面上段下壓的墜勢形成強烈的戲劇化沖突,在這樣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西方現代藝術的構成方式,與潘天壽先生在其作品中所采用的大開大闔的奇險構圖有機融合。

 

 

 

 

作為一名蜚聲畫壇、視野開闊的藝術家,周天黎在藝術上一直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她一方面仰望前賢的中國畫傳統根本,一方面吸收西方藝術的精髓為己所用,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十分重視傳統卻不泯於傳統,言行法度又巧於變化,筆法奔放又註意分寸,而在周天黎的作品《一院奇花》《花間行者》《穆如清風》中,展示了她對筆墨、造型與構圖三者在深層次上統一的另一種實驗。她將物象的原型打碎再加以重組,以設計的方法將其作為構圖的基本形式要素,再以筆墨塑造其形態,使畫面不論從宏觀的構圖還是局部的物象,都有臨風綽約之姿,達到了整體的和諧,這幾件作品都是她對傳統筆墨與造型進行大膽革新的結果。

 

 

 

 

正如她所言:“宣紙毫筆和水墨顏料只是藝術作品的介質,嫻熟老辣的技法也只是一種必要的手段,人文主義才是我藝術的核心價值和人生哲學枝頭的怒放之花。我們所處的社會仍在大幅度地調整,這個時代十分需要以人文思想去開拓新的文化空間。”

 

 

 

 

周天黎以自己的眼睛觀察大自然,並依據她的思想方式造型生物,使作品顯示出一種內在的生氣和情感,讓觀者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她的藝術境界。除此之外在周天黎幾十載的繪畫生涯中,書法也一直陪伴其左右,繪畫使周天黎的書法更運筆縱橫,行雲流水,得心應手,同樣,書法也使周天黎的繪畫更富有筆意,更有韻味

 

周天黎創作的原動力和催生的靈感源於生命自身,包含著詩性美學理念。這些文字都是她在繪畫之余的所思所想,也是她與人文美學高屋建瓴地深沈對話,其字裏行間閃爍著密集而光燦的思想火花,不但為中國繪畫的創新與發展立藝、立言、立品,更是為藝術思想史寫下了獨特的篇章,因此,周天黎的多篇作品被許多專家學者稱譽。2019年1月《思想與藝術》壹書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收入有周天黎的《高峰之路》、《我的藝術論》、《藝術沈思錄》、《我的人文求索》等多篇著作,以及多位著名學者的評論性文章。文章亦如她獨具風格的繪畫作品壹樣,汲取思想養分,呈現瑰麗斑斕

 

 

 

 

可以從思想格局上看出,在周天黎的繪畫生涯中,一直都在思考中國繪畫的哲思理念和人文價值,思考藝術創作與藝術家自身的精神依托關系。在她看來,“僅僅強調藝術的形式美和寫意精神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以豐沛的人文精神為內核”。一花一世界,一畫一乾坤,只有具有生命和靈魂的原創性作品才能夠在不斷演變的歷史中煥發出經久不衰的人文藝術魅力。

 

正如著名美術評論史論家曹意強教授對周天黎的評價:“在整個社會文明變革時期,周天黎不做旁觀者、漠視者,而是做自覺的擔當者和參與者。著眼於當下而放眼於歷史,源思於個體而關照於民族命運。因而,她在‘入世’的抱負中保持著‘出世’的心性,這種‘出世’的精神孤獨感進一步促使她在藝術和社會文化生活中盡可能地實現對當代與傳統的超越。”

 

(本文摘自寶藏公眾號《孤峯頂上——周天黎的繪畫藝術》)

 

 

元泱之涅

周天黎

180x96cm

 

 

 

 

 

周天黎阅读经历以及从事写作缘由

 

 

由於我的成長期正好碰上十年“文革”,在那樣的社會生態環境下,我讀到的書並不多。但不知是出於什麽樣的基因,我從小除了愛好畫畫以外,還對古代銘文與考古學十分迷戀,象是被某種神秘的誘惑所吸引。故此,對古代的政治文化歷史演變也必須要有所了解。

 

在年少時,我就想方設法在考古學者的指導下,陸陸續續讀了古代的一系列名著。《山海經》的自由人格風貌、以及《尚書》記載中殘留著的人文文化傳統等等組成的古代文化景觀;越過殷周之交、周秦之變與二十四史的雲遮霧障,歷史的秘密和歷史的真相,就會極為駭人地顯露出來並且一次次重現;漢末文化精英空前的勇氣和空前的犧牲精神如同夜空中閃爍的群星;曹雪芹的《紅樓夢》無疑是最具思想深度的作品之一;章太炎和他的學生魯迅那種在備受時局煎熬中形成的秉筆行俠、犀利老辣之文風,切中肯綮地表述著文化的春夏秋冬;陳寅恪晚年嘔心瀝血寫就的《柳如是別傳》,從歷史的風雲之中,慧眼獨具地看出了壹個風塵女子的人文價值和歷史內涵,其深透一如之於人類處境的洞若觀火。——這些中國歷史清晰可辨的文化燭火,給我打下了很深的烙印。

 

後來,在歐洲、在港臺又讀了不少文學藝術、思想哲學方面的著作。過去,在內地要讀到一些人文與思想性著作有些困難,這會造成知識結構與理性認識上的局限,造成不少人上蒼賦予的才華不菲,而生活給出的跑道太短。我想,在追求知識的海洋裏,讀書應該是無禁區的,思想應該自由地飛翔,學術可以有規範,思想卻不能被羈縛。現在畫家群體中閱讀這些書籍的人也是很多很平常的了,這是好事。多多閱讀可以幫到妳的思想求索,拓寬藝術思路,即使雙腳在泥濘中跋涉,也可以支撐妳的靈魂總是仰望著藍天,因為妳能感受到知識和自由的力量。

 

記得雪萊說過:“不是心坎中流露出的詩通常不是真正的詩。”寫文章又何其不然。關於寫文章的個人特性,我只是努力並盡可能真實地把自己所見、所思、所悟表達出來,而不是為了要寫出何種文章而寫文章。而且往往在非提筆不足以平和自己內心強烈的敘說欲望時,才動筆寫出文字。然後,把寫出的文字放壹些時日,再拿出來看看立論和觀點是否明確,再理性分析分析是否有現實意義,再修改修飾後,才拿出去發表。

 

寫文章和作畫一樣,可以做不到一方硯田、萬點血噴,但是不能無病呻吟,不可故作姿態,不茍同俗見,不能唯諾地去媚俗權貴,更不能喪失基本的良知與道德。作者對人類的命運要作縱橫觀,努力地去捕捉時代的脈搏,並為之燃燒,發出光,敢於嘩嘩作響。也不要太在乎“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莊子•大宗師》有曰:“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我想只要為文者心地正,動機純,多多“反求諸己”,這樣堅持久而久之,慢慢自然會形成一種不同俗流的獨特文風。

 

 

 

 

延伸阅读

 

1、視頻 | 孤峯頂上——周天黎的繪畫藝術

2、讀周天黎《思想與藝術》有感

 

 

 

 

 

 


 

 

 

天趣當代藝術館 

Art of Nature Contemporary Gallery 

 

查詢電話 Enquiry:

24937236 / 91207578 Horace Lam(香港)

0591-87410616(福建)

網址 Website: www.msctq.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sctqu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