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灿艺术中心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AGA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7
  • 印象:
    学术性 品位高 经典 学院 有活力
    确定
  • 经营时间:
    33年
  • 展厅面积:
    450平米
  • 地    区:
    北京-朝阳-798
您所在的位置:灿艺术中心>画廊动态>正文

栗宪庭谈施本铭

2013-06-13 16:04:22          

施本铭 《神圣家庭-对现实生活的冥想》 163x163cm   1995-1996年

                                   ——摘自“《众生相》与相关话题”

    “本铭在我的眼里,80年代初的乡土艺术潮流,和八五美术新潮,本铭都是弄潮儿。那是八十年代初,我刚刚认识本铭,我印象里认识本铭还是丹青介绍的,好像是1981年吧,他快要从中央美院毕业了。我看到他画的一些自画像,尤其是看到他画的《布里亚特的妇女》,人物和画面的笔触、色彩处理,质朴、厚重和原始感,当时还有丁方早期的那批陕北素描,在当时流行的乡土艺术中非常的突出,真的是有开创新视觉方式的意思,即和当时很多乡土风潮中的作品相比,他们两人的作品,不仅仅囿于乡土题材,他们在艺术风格上作了更突出的探索:造型有原始艺术的那种强度,笔触凝重得令人窒息,色彩象土地般的沉稳,在我的眼里,那是对土地之魂的呼唤。其后那种铺天盖地粗粗笨笨的人物画法,表面上承袭了他们的这种风格,但显得有点漫画化,远不及丁方和本铭作品中感动人的厚重,看了让人心里有种沉甸甸的感觉。我以为,丹青在《西藏组画》中极力追求的,在丁方陕北素描和本铭的《布里亚特的妇女》中发扬光大了。而对《西藏组画》的狗尾续貂,便是后来在艺术界普遍固定下来的那种乡土风情画的甜俗风格,这个问题留待以后再说。那时我正在编辑《美术》1982年的二月号,极力把本铭的那张《布里亚特的妇女》放在封面上,编辑部领导批了,美协领导没有批,为此,华君武先生还特意把我叫到家里,让我说说这张画好在哪里,我说了,但是,《布里亚特的妇女》作封面的方案还是没有被批准。后来本铭毕业,被分到石家庄,那时他画了《社戏》,要参加全国美展,结果被全国美展评委会淘汰,有一次,阿城给我说,他看到那次展览的预选作品,最好的两幅画后来都落选了,一张是俞晓夫的《他们轻轻的敲门》,一张就是本铭的《社戏》了。那张《社戏》延续了乡土风格,大俯视构图,画面一如此前作品的纯朴,可以感觉到,本铭那时有意吸收了民间艺术的营养。在其后的很多年,我看过不少幅画社戏的作品,都没有超过本铭的那幅《社戏》。

        八五新潮时期,本铭参与了北京的《十一月画展》,这个展览在全国新潮群体的展览中时间较早,作品也大多是超现实风格。本铭的作品是一套素描,和当时大多数模仿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相比,他把他和女友恋爱的感觉,画得很意象和诗意化,很有感觉,这与他画画从来有感而发有关。本铭是个性情中人,真诚,情感丰富而易激动,才能把流行的超现实主义转换成个人化的方式。那时我和本铭关系密切,他时常住在我家,有一次我出差,他就住在我的房子里,我回来一看,一大屋子水墨画,那是一批画人的压抑和痛苦的画,象美国自白派的诗,至今让我记忆犹深。九十年代之后,我在写八十年代艺术的时候,常常想到本铭的那套素描和那套水墨画。本铭从八十年代初到八五新潮时期的作品变化,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非常有典型性,乡土时期,他融合在整体摆脱毛时代意识形态的精神氛围中,向土地寻找一种精神力量。八五时期,由于文化热的背景,艺术中的精神逐渐形而上化,艺术模式也从乡土转变为意象化模式。其中本铭的作品,以及西南艺术家的作品,开辟了一种语言传统,九十年代初我造了一个词叫意象表现主义,还用过情感意象,后来我这样定位这种语言模式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绘画,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媒介,它的标志之一,是把近代引进的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再创造为一种意象化的语言模式。在八五年大量泛滥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中卓然独立,就因为他们的作品,已经超越了对超现实主义的借鉴,成为一种语言的再创造。现在,这种语言模式在中国的画家中,已经变成一种自觉和普遍的方式。它的形成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它不象超现实主义语言模式那样,源于梦境,依赖不同时空、不同质的形象变化和组合,达到一种荒诞的效果。意象化的语言模式,依赖的是现实感觉,它使用的具象形,不是带理性色彩的符号化或者象征性的具象,而是与生活体验有关的感觉化的具象。它更接近中国的古典诗词,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现实物象的真实上,同时作为一种人生的境界和体验。或者象中国古典文人画,梅兰竹菊,山水草木,同时也是人的胸中逸气的意象。只是当代艺术中的意象化作品,表达的是当代人的生存感觉,没有了传统文人那种典雅的情调,倾向更直接、更露骨甚至不惜更恶心地表达当代人的无聊、压抑、苦闷、荒唐等生存处境。

        一九八九年,本铭参加了《中国现代艺术展》,此后他去了西藏,后来他给我诉说过他只身滞留在冈底斯山那个夜晚的感受。我已经记不得当时他说了一些什么,但当时我脑海里的图像,至今清晰:死寂和空旷的冰峰,把大地和天空融合在一起,巨大无边的深蓝色,浸透了他的躯体和心灵……。此后,本铭在艺术新潮中的角色嘎然而止,渐渐地,我与他几乎失去了联系。大多时候我是从其他朋友那里了解到他的情况,知道他一直在戏剧学院后来是中央美院代课,这期间我偶尔看到他的一两幅作品,都是古典主义风格的,且有点德国味道。为此我多有困惑,以他那种敏感和情感丰富的人,能画出如此古典主义的画来,我想不是一种修行,就是在回归古典主义。自然,当学院里的教授一定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的同学们如今都是这些学校的院长级和著名教授级的人物了,可我总是得到他依然是代课老师的消息,后来知道他连代课老师都不当了。退出新潮,退出学院,远离任何一个名利场,这就是施本铭,或者确切地说,乡土和八五新潮之于施本铭,不是迎合关系,而是他和那个时期所有敏感的艺术家共同创造的。我怀疑现存时代精神的说法,黑格尔的时代精神,毛时代革命主题,现在的主旋律,说的都是一个时代现存或者高高在上的精神。在我看来,一个时代真正有价值的精神,是当时无数个独立于主流精神之外的个体精神,以及他们对个人感觉的真诚,逐渐融合起来的。

        所以,本铭在潮流,是以他对个人感觉真诚,参与创造了潮流。而他离开潮流,也是出于他个人的感觉,确实,新潮艺术到了八十年代末,名利场的气氛渐渐浓厚。我猜想,冈底斯山的夜晚,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冥冥中的神灵,使他远离了急功近利名利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