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AGA 艺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7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33年
- 展厅面积:450平米
- 地 区:北京-朝阳-798
施本铭 《神圣家庭-对现实生活的冥想》 163x163cm 1995-1996年
——摘自“《众生相》与相关话题”
八五新潮时期,本铭参与了北京的《十一月画展》,这个展览在全国新潮群体的展览中时间较早,作品也大多是超现实风格。本铭的作品是一套素描,和当时大多数模仿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相比,他把他和女友恋爱的感觉,画得很意象和诗意化,很有感觉,这与他画画从来有感而发有关。本铭是个性情中人,真诚,情感丰富而易激动,才能把流行的超现实主义转换成个人化的方式。那时我和本铭关系密切,他时常住在我家,有一次我出差,他就住在我的房子里,我回来一看,一大屋子水墨画,那是一批画人的压抑和痛苦的画,象美国自白派的诗,至今让我记忆犹深。九十年代之后,我在写八十年代艺术的时候,常常想到本铭的那套素描和那套水墨画。本铭从八十年代初到八五新潮时期的作品变化,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非常有典型性,乡土时期,他融合在整体摆脱毛时代意识形态的精神氛围中,向土地寻找一种精神力量。八五时期,由于文化热的背景,艺术中的精神逐渐形而上化,艺术模式也从乡土转变为意象化模式。其中本铭的作品,以及西南艺术家的作品,开辟了一种语言传统,九十年代初我造了一个词叫“意象表现主义”,还用过“情感意象”,后来我这样定位这种语言模式“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绘画,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媒介,它的标志之一,是把近代引进的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再创造为一种意象化的语言模式。在八五年大量泛滥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中卓然独立,就因为他们的作品,已经超越了对超现实主义的借鉴,成为一种语言的再创造。现在,这种语言模式在中国的画家中,已经变成一种自觉和普遍的方式。它的形成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它不象超现实主义语言模式那样,源于梦境,依赖不同时空、不同质的形象变化和组合,达到一种荒诞的效果。意象化的语言模式,依赖的是现实感觉,它使用的具象形,不是带理性色彩的符号化或者象征性的具象,而是与生活体验有关的感觉化的具象。它更接近中国的古典诗词,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现实物象的‘真实’上,同时作为一种人生的境界和体验。或者象中国古典文人画,梅兰竹菊,山水草木,同时也是人的‘胸中逸气’的意象。只是当代艺术中的意象化作品,表达的是当代人的生存感觉,没有了传统文人那种典雅的情调,倾向更直接、更露骨甚至不惜更恶心地表达当代人的无聊、压抑、苦闷、荒唐等生存处境。”
一九八九年,本铭参加了《中国现代艺术展》,此后他去了西藏,后来他给我诉说过他只身滞留在冈底斯山那个夜晚的感受。我已经记不得当时他说了一些什么,但当时我脑海里的图像,至今清晰:死寂和空旷的冰峰,把大地和天空融合在一起,巨大无边的深蓝色,浸透了他的躯体和心灵……。此后,本铭在艺术新潮中的角色嘎然而止,渐渐地,我与他几乎失去了联系。大多时候我是从其他朋友那里了解到他的情况,知道他一直在戏剧学院后来是中央美院代课,这期间我偶尔看到他的一两幅作品,都是古典主义风格的,且有点德国味道。为此我多有困惑,以他那种敏感和情感丰富的人,能画出如此古典主义的画来,我想不是一种修行,就是在回归古典主义。自然,当学院里的教授一定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的同学们如今都是这些学校的院长级和著名教授级的人物了,可我总是得到他依然是代课老师的消息,后来知道他连代课老师都不当了。退出新潮,退出学院,远离任何一个名利场,这就是施本铭,或者确切地说,乡土和八五新潮之于施本铭,不是迎合关系,而是他和那个时期所有敏感的艺术家共同创造的。我怀疑现存时代精神的说法,黑格尔的时代精神,毛时代革命主题,现在的主旋律,说的都是一个时代现存或者高高在上的精神。在我看来,一个时代真正有价值的精神,是当时无数个独立于主流精神之外的个体精神,以及他们对个人感觉的真诚,逐渐融合起来的。
所以,本铭在潮流,是以他对个人感觉真诚,参与创造了潮流。而他离开潮流,也是出于他个人的感觉,确实,新潮艺术到了八十年代末,名利场的气氛渐渐浓厚。我猜想,冈底斯山的夜晚,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冥冥中的神灵,使他远离了急功近利名利场。”
上一篇:在另一种维度——王焕青评李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