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8.8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7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广东-深圳-其他
徽风徽韵黄山情
——王晓光作品在鹏宝轩展出
“徽风徽韵”中国画作品展将于6月6日在鹏宝轩艺术馆开幕。此次将展出中国美协会员、安徽老子画院院长、世界教科文卫组织艺术委员会执行委员王晓光的近百幅中国画近作,包括花鸟、山水等题材。展览将展至10日。
王晓光擅花鸟兼山水,从师古入手,取其菁英,从大自然的花鸟、草虫以及山川灵秀中取材,兼收并蓄,博诸家之长,以源于自然超于自然的理念进行创作。其作花鸟、山水,笔墨淋漓,意趣超然,章法巧拙互补。
弃政从文 一入黄山终不悔
王晓光并非美术学院科班出身。他自小喜欢写写画画,只是将其当成一种爱好,这么多年走南闯北,这兴趣也一直没丢。一次黄山之行,却让他知道,这么多年来内心深处追寻的是什么。黄山,成为他艺术之路的不竭源泉。
上世纪80年代初,王晓光从学校毕业在安徽政府部门工作。这一年,他第一次登上了黄山。
一入黄山,王晓光的心顿时飞了。生活在平原的他,从未见过这般险峻雄奇的山。只见黄山72峰,或崔嵬雄浑,或峻峭秀丽,布局错落有致,天然巧成,并以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三大主峰为中心向三周边铺展,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峦峭壁。
被誉为“人间仙境”的黄山曾被许多前来游历文人墨客留下名诗吟诵。“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明万历年间曾两次登临黄山游览考察,以他深邃的眼光,生花的妙笔竭力描摹黄山秀美的景致。在他遍游名山大川之后作出了“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评价。还有寺庙亭台,为黄山增色。方圆250公里,自古为道教名山。
黄山延绵数百里,千峰万壑,比比皆松。黄山松,它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高山,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于巨岩裂隙。黄山松千姿百态,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黄山奇石,形态千奇百怪,令人叫绝。黄山的云海更有其特色,黄山一年之中有云雾的天气达200多天,俨然是一幅天成的水墨画。旅程很虽然很快结束了,但这些奇峰异景让王晓光的心却留在了黄山。
1990年,王晓光陪同待宋雨桂、刘国松等几位老艺术家上黄山写生。老艺术家们把黄山的美通过自己的笔流淌在画纸上,大气雄奇令人着迷。看着这些大家之作,王晓光突然觉得,笔下的黄山别有一番味道。因为投注了画家的情感,所以更加生动。此后,王晓光也开始试着提起画笔,在老艺术家们的指导下,将自己心目中的黄山画下来。他“偷师”画家宋雨桂的大胆用笔,将国画大师刘国松的泼墨技法“收入麾下”,更是对范宽、石涛、黄宾虹、等大家作品研习再三。虽然一开始提笔生疏,但他师法名家与自然,10多年的刻苦钻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笔墨淋漓,意趣超然。
上世纪90年代,已经从政十多年的王晓光突然萌生了倦意,放下了人人羡慕的铁饭碗。此时恰逢安徽老子画院成立,这是一家经国家主管部门审批注册,集创作、研究、交流、培训、展览、收藏、出版为一体的专业综合性艺术机构。机缘之下再加上王晓光对黄山的眷恋及笔耕不辍的坚持,他成了老子画院的第一任院长。
黄山脚下建了一个画家村
除了画画之外,王晓光一直注重画院对传统文化书画艺术的交流与研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书画界人士。同时,王晓光一直在思考,黄山不仅“风景这边独好”,还有极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也成为山水画家崇尚自然、畅神卧游的一个心灵栖息地。黄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画家。黄山的灵秀雄姿,云山雾海和特殊的山质,适合中国画“骨法用笔”的表现,使笔墨恣情于自然丘壑之中。石涛、黄宾虹、刘海粟、张大千、李可染等都有黄山题材的不凡之作。要黄山之景和人文精神表现出来,不长期深入黄山是做不到的。这样才能充分汲取徽州文化的营养、沐浴黄山之光,画出黄山之魂。在多年的考量下,王晓光牵头成立建设了中国黄山画家村,使慕名而来的画家们找到了“组织”,促进了黄山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而他自己也拥有了一家文化企业。王晓光为人爽快,很多全国各地来此地写生的画家都成了他的朋友。此次来深办展,便是深圳南山画院副院长王潮安等朋友促成的。王晓光也坦言,此次来深主要是学习,与深圳的画家朋友们交流切磋,获得更多绘画的灵感与体会。
在连任了3届院长之后,王晓光主动让贤,目前是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然而他的工作重心一直没有变化。在王晓光的计划表中,最近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中国黄山画家村的基础上,在太平湖建中国画家写生基地和“国际美术会展中心”。包括国际美术村、美术馆等,预计到2014年全部竣工。“这可是个大工程。”听过这个计划的人都在感叹,王晓光笑笑,“做一件事就要做到底,半途而废实在是可惜。”
黄山探雪,险坠长江
这些年,近百次上黄山,在王晓光看来,黄山之美不能用一句话来概述。四时之景皆不同。春季,山中遍野万紫千红。夏季雨中的黄山,更是别有一番景致。大诗人王维说“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雨如织布般落入山中,凝成白练飞流直下。座座茶山青翠欲滴。秋天时,千姿百态的毛竹,金黄树叶落入条条溪流中,和着雪白的水花,涌金流银。冬天的黄山银装素裹,山间的老松如同盘旋的白龙在雪雾中时隐时现,“无限风光在险峰”。
黄山冬日的山景,给王晓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8年冬天,王晓光十分尊敬的中国画大师、冰雪山水画创始人于志学,想来黄山看看冬景,创作一批新作品。又有了学习的机会,王晓光喜不自禁。
这年,安徽恰好下了一场10年不遇的大雪,雪景美极了。于志学带病赶赴黄山。当日凌晨,王晓光开着一辆车去合肥接老师。雪大路滑,他的棉军大衣都垫到车子下面当防滑垫了。接到老师,一行人一两辆车冒雪进山。
一路上看到大大小小的车祸,大家都绷紧了神经不敢多说话。过铜陵长江大桥时,前方有一辆货车突然停车,司机急忙打方向盘,想从货车旁绕过去。可是,路面太滑,汽车转弯时方向盘不听使唤,只见汽车在桥上向左方猛冲过去。再向前开一点,就掉进了长江。车子停稳,四个车门全被撞瘪了。直到交警来,才把车门橇开。交警说,“你们没掉到江里,真是万幸。”
这时已是晚上10点多了,离黄山还有170 公里,越接近黄山越是盘山路,危险越大。如果不继续向前走,折回合肥,还有一周就过春节,就更没有司机去黄山了,这10年不遇的黄山大雪以后什么时候还能看到都很难预料。王晓光和交警也被于老的坚持打动了。费了很大劲一行人重新雇到了车。经过一路的惊心行程,到山上时,已是凌晨3点了。
第二天,冬日里的黄山盛装款待着这些执着的人们。迎客松像一只银装的孔雀婀娜地开屏,山间的老松如同盘旋的白龙在雪雾中时隐时现。冰雪的黄山,琼枝玉瑶,真是人间仙境。大家忘记了惊险,忘记了胸痛,站在大雪覆盖的始信峰上,俯瞰银装素裹的黄山,这时才深深体会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王晓光也以此为素材创作了一批作品。其中一幅《黄山松云》,2005年获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画展“优秀奖”,并入展第16届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代表大会美术特展。这是一幅一丈二的山水画,雄伟大气,意境深远。黄山的松涛云海,云体现了流动的感觉,松树苍翠挺拔,堪称佳作。
将道家精髓融入画中
现在的王晓光,除去白日的工作之外,他最为享受的是夜晚的绘画时光。晚上,只要无事,他总会提笔挥毫。从晚上8时至凌晨2时,丝毫也不疲倦。除了山水画,王晓光借鉴国画大师刘国松的泼墨技法,将花鸟画画出了自己的风格。一幅小写意的泼墨花鸟金箔画《春意闹》,用色大胆泼辣,浓淡分明的紫藤,栩栩如生的鹦鹉,皆有一番意趣。
作为安徽老子画院的创始人之一,王晓光也将老子《道德经》的精髓融入绘画中。若要概括其风格,莫如“道法自然”,也深谙道家所推崇的“无”的境界。
在黄山脚下客居近10年,上过黄山写生不下百回。王晓光是典型的“道法自然”的践行者。黄山的日出、奇松、怪石、云海等自然美景,成为王晓光山水画中的“主角”。他画的山,气势磅礴,山峰拔地而起。山中飘渺的云雾如一匹匹轻纱,又犹如刚刚下过的白雪,洁净而润泽。一阵风吹来,云雾翻滚,变化万千,这样迷人的云雾就像是一张大幕把整个天地都笼罩起来似的,真是“绵绵长飘三万尺,疑是银河降人间”。同时,他又不拘泥于自然,在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令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王晓光这么多年笔耕不辍,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和临摹名家作品。荣誉更是不计其数。全国美术书法大展“精英奖”,“德艺双馨艺术家”、世界艺术大展金奖,“世界和平奖”全国书法大展金奖、全国画展优秀奖,2005年获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画展优秀奖,作品并入展第16届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代表大会美术特展等。荣誉面前,王晓光波澜不惊,他说“其实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本次画展后,我会潜下心来研究美术史论和画画,争取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王晓光认为深圳有创新的土壤,是全国文化产业的领头羊,他这次来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因为深圳聚集了来自全国的艺术家,创意产业园如雨后春笋,民营的艺术馆也是异军突起。今年初,深圳的艺术家到黄山写生后盛情邀请他来深以画会友做此次展览,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跟深圳的艺术家交流,多举行安徽和深圳两地的艺术交流活动。
相关话题链接:
深圳创意产业如雨后春笋 民营资对文化产业趋于谨慎
这些年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的指引下,民营艺术馆异军突起,特别是传统书画形成了“官民”共同发展的趋势。到目前为止,就深圳南山区民间资本兴办的画廊和美术馆成规模的近10家,成规模的文化创意园和创作基地8家以上,艺术家工作室据不完全统计有近百个,有些自发组成了艺术家自发扎堆后形成的艺术家村落。
大浪淘沙,有部分民营的艺术馆一直踏踏实实在做艺术的运营,加上资金投入到位,在艺术活动的举办和收藏、市场营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正更进一步趋于完善和专业化。有一部分艺术馆由于大的环境和资金及运作模式的不到位,已转向培训或小圈子的自娱自乐,有的出于半开半关状态,有的甚至面临倒闭和转行。
一些创意产业园虽然在政府的支持下把旧的工业厂房改造成了创意园,硬件设施虽然上来了,但在软实力上并没形成自己的平台和模式,有的成了地道的二房东。有的创意产业园也是打着文化的牌,实际做的是文化包装地产的项目。
作为传统的书画艺术的机构和艺术家有的默默无闻,生存举步维艰,部分艺术品也是有价无市场。而部分取巧者则通过过分商业炒作,一些艺术作品披上过于商业包装的外衣。大部分艺术家都想得到市场的认可,没办法主要精力在潜心研究艺术。特别是中青年画家,既要是艺术家,还要是经纪人,还要是个出色的社交家,参加展览也不得不考虑如何和市场、地位、权利挂钩。
政府传统书画艺术投入的资金也是远远不够,民间资本更是趋于谨慎。如何让传统书画艺术在深圳开枝散叶,政府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也是一个值得深究和考量的话题。
上一篇:韩石山:任晓军的大家气象
下一篇:守峰画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