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经》
- 编 号:339027
- 销售状态:在线交易
- 库 存: 10
- 售 价:¥3980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8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6年
- 展厅面积:200平米
- 地 区:云南-昆明
创作年代 | |||||
---|---|---|---|---|---|
作品分类 | 杂项- 古籍善本-古籍类 | 品相 | 八品 | 年代 | 民国 |
材料 | 其它 | 类型 | 刻本 | 装订 | 线装 |
作品标签 | |||||
适用空间 | 客厅 书房 办公室 |
作品介绍
《贝叶经》的价值
★ 贝叶经研究,对于研究佛学、藏学、佛教历史、佛教绘画、古印度文化和中印文化交流史都有着巨大价值。早期的《贝叶经》写本几乎已失传。
★ 广允缅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的师傅说贝叶经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制作一套贝叶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
★ 贝叶经制作技艺是云南省2008年第二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被誉为“运载傣族历史文化的神”。
备注:贝叶经标价7960元含框,不需要框的减500元。
“唐僧”当年取回的就是《贝叶经》
《贝叶经》发源于印度,有2500多年的历史。古印度人采集贝多罗树的叶子,用“铁笔”来书写佛教经文。在印度,早期的《贝叶经》写本几乎已失传,在中国同样已相当稀少,素有“佛教熊猫”之称。
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取经,从印度带回来657卷《贝叶经》,在长安翻译佛经。这些《贝叶经》至今被珍藏在大雁塔中。贝叶耐磨轻便,千百年后字迹仍可清晰辨认。流传在中国的古代《贝叶经》少之又少,仅在镇平菩提寺、西安大雁塔、峨眉山、普陀山、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处存有少量版本,《贝叶经》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贝叶经》多为佛教经典,还有一部分为古印度梵文文献,内容除小乘佛教经典外,还有许多传说、故事、诗歌和历史记载等,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西双版纳发现的《贝叶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在东南亚各国,还有用缅甸文、泰文等拼写的巴利文《贝叶经》。
《贝叶经》是研究古代佛教文化、西藏文化、傣族文化、语言文字、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资料。在傣族人民心中,贝叶也叫“戈兰叶”是运载傣族历史文化走向光明的一片神。中国西藏是当今世界保存《贝叶经》最多、最丰富的地方,迄今保存有梵文、藏文和巴利文等《贝叶经》古写本,其中有不少属孤本、善本、珍本。
贝叶经制作工艺复杂
1、取叶
从贝叶树上砍下页片,用锋利的刀将贝叶一片一片修割整齐,三至五片卷成一卷捆好,放入锅中煮。煮时要加酸角或柠檬,使贝叶表面上的皮脱落。一般要煮半天,直到贝叶变成淡绿白色,才从锅里取出来,拿到河边用细沙子搓洗干净,然后将贝叶压平晒干,收起来让它通一段时间的风后,再订成匣。
【贝叶经正面装饰效果】
2、制匣
制作《贝叶经》匣有专用的两片木匣为标准。木匣长约一市尺半,宽约四寸,距木匣两端约半市尺处各钻一个小孔,把一片片晒干压平经过透风处理的贝叶紧紧夹在两片木匣中间,两头用绳子绑紧,然后用专门的钉子沿木匣两边的小孔将贝叶钻通,再穿上搓好的线绳,按二十四片装订成册或五百至六百片贝叶订为一匣。订好后用刀轻轻把贝叶匣修光滑,并用专制的墨线弓,按照刻写格式,把墨线轻轻打在贝叶上,留待以后刻写。
【贝叶经反面装饰效果】
3、刻写
最初是用小尖刀沿着打好的墨线把傣文、刻写在贝叶上。后来觉得用刀刻写又慢又费力,才改用铁簪子刻写。刻写好以后,用植物果油掺锅底的黑烟,涂于刻好字的贝叶上,再用湿布擦拭一道,贝叶上的字迹就清晰显现。刻写好的经书装订成册后,在四周边沿涂上一层金工精细,规格统一,由于经本四边都涂上一层彩漆,抹上金粉,因而给人一种精湛、古朴、大方、美观之感。因它是用铁簪将文字刻写在贝叶上,并涂以颜料,不但字迹清晰,而且擦不掉抹不去。由于《贝叶经》过水煮等工艺特殊处理,可以防虫、防水、防变形,经久耐用。这也是《贝叶经》可以保存几百年上千年的原因。
【贝叶经正面细节图】
【贝叶经反面细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