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2005 No.41
买家服务热线:
400-601-8111
(平台服务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作品信息
作者信息
交易评价
本画廊其他作品
尺寸 | 100x300(cm) | 创作年代 | 2005年 | ||
---|---|---|---|---|---|
作品分类 | 油画 | 材质 | 布面 | 题材 | 其它 |
作品标签 | |||||
适用空间 |
作者介绍
何汶玦是“70后”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之一,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湖南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理事。
何汶玦,1972年生于中国湖南一个书画之家。1994年,进入中央美院研修班接受系统的“学院派”绘画训练,开始油画创作。次年,其作品入选北京当代美术馆举办的“95年国际青年美术家作品交流展”。1997年,何汶玦的作品参加了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获“提名奖”并被收藏。同期,他开始了以“水”为题材的系列作品的创作。“水”成为了何汶玦体验、感受和表达现实文化情境的“介质”与“图腾”。
2001年,何汶玦转以当代艺术的手法和理念创作、延展开始于4年前的“水”系列作品。同年,其作品在“中国油画大展”中脱颖而出,获得银奖,并被杭州展览馆收藏。凭借该系列作品,何汶玦在油画领域崭露头角。
2003年,何汶玦进入吉林省艺术学院攻读绘画硕士学位,全身心投入绘画语言的探索中,进一步“摆脱学院技术和具象观念的痕迹”,使“空间感的陈述和水波光影的曼妙变化成为表达的重点”。这一时期,何汶玦的作品艺术志趣更加清晰,价值标准更加明确,个人风格更加鲜明,参加了包括“第十届全国美展”、“美国威蒙特艺术家工作室交流展”在内的众多国内外展览,在国内建立起了相当的知名度,得到了圈内人士的普遍认同。
2006年起,何汶玦进一步思考其成长过程中社会的激烈变化与时代背景下情感诉求的变迁,将刻画生活的“介质”变为了和自身记忆与成长经历联系更紧密的“电影”,开始创作“看电影”系列作品。通过这一系列充满智慧与创作情绪的作品,何汶玦完成了向更高的审美层次的艺术升华,赢得了登上世界舞台的契机,受邀参加了在美国、法国、英国、瑞士、德国、奥地利、比利时、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等地举办的展览。2010年,其作品《看电影•桃色》作为中国唯一受邀参展的作品,参加了奥地利KREMS美术馆举办的 “生命之欲,死亡之舞”的展览,同16世纪至今约400年期间各个国家知名艺术大师的作品同台展示,并被欧洲顶级收藏家OLBRICHT收藏。何汶玦作品的时代意义与艺术价值与已经得到了国际权威的认可,被评论家誉为平面艺术领域中可“与大师平行”的精英艺术家。
美术史地位
作为 “70后”新生代油画家,何汶玦表现“无意义的意义”之创作理念引发了圈内人士对中国当代美术创作过程中“直觉”要素缺失的思考。
“85美术运动”将现代艺术形式引入了中国,而相应的学术思潮和社会结构的缺席以及经济利益的介入,造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形式”大于“内容”的尴尬处境。在这种环境中,何汶玦的作品却被评论家认可为“有一股生动的劲儿,有一股子人味,这种味儿在当代艺术语境中与那些令人烦闷生厌的咬文嚼字和繁冗说教般的所谓观念相比显得颇为可爱和珍贵”。他的作品是一次对中国当代艺术“盛行文化”的挑战与反思,并进一步将一种新的价值观引入了中国当代艺术概念中:“凭直觉找到题材,并凭直觉把它们表现得富有个性就足够有价值了。”何汶玦已经找到了他艺术生命的“支点”,同时建立起了他在艺术市场中的“立足点”,他的作品也成为了当代油画领域中一道纯美自然的风景。
何汶玦也是国内唯一一位尝试系统性地描绘电影的画家。“看电影”系列作品,截取了电影中一系列熟悉的场景和人物形象,构建出了一个隐藏于“介质”后的世界。这种尝试引起了欧洲顶级藏家Olbricht的兴趣,将其系列作品之一《看电影•桃色》纳入了私人收藏。何汶玦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代表性人物之一,已经在国际艺术市场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其作品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展览、画廊,有着广阔的艺术前景和可观的市场发展潜力。
独创性评价
何汶玦的艺术创作,“反映一代人的群体精神特征,与当代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这种“紧密性”与“时代性”恰恰又是他个人作品区别于众的特性。作为“70”年代生人,其成长“伴随着中国从传统封闭社会向现代开放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变的历史进程”。变革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何汶玦气质中天然的“矛盾性”,使其能够在创作中近乎“本能”地发现并准确地切入那些能引发“时代记忆”的场景。无论是“水”系列还是“看电影系列”,都能用一种“轻拿重放”的方式将传统与现代、具象与抽象、个体感观与群体意识相碰撞的时代气氛游刃有余地展现出来,自然的引起观者的共鸣。
何汶玦的作品具有相当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在关注当代社会生存状态的同时,他避开了近些年“当代艺术”只有“当代”而缺乏“艺术”的误区,没有对“深刻”、“批判”、“主义”的盲目趋从,而更强调“直觉”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在他的作品中保留了艺术本身的“纯度”。笔下的题材,无论是“水”还是“电影”,都是无须解释的平凡内容,既是与他的经历、嗜好密切相关的,也是观者熟知的生活内容和体验,因此产生了看似“浅显”、“单纯”,实际“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的“易读性”,也扩展了观者自由感受、想象的空间,更能触动不同身世、经历者的内心,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召力。
何汶玦表现手法独特,其作品有不同凡响的效果。在他最重要的作品“水”系列和“看电影”系列中,画家建立起“水”和“电影”两种不同的“介质”,分别将现实环境、人物、情节与观者隔绝开,从而产生虚化、错位、散焦、变形等游离于现实的视觉体验,使抽象的情感通过对光与影不确定性的精准把握而自然流露出来,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展览史录
自1995年参加“95年国际青年美术家作品交流展”至今,何汶玦参加国内外各种联展近80次,举办个人展览13次,是“70后”当代艺术家中曝光率和社会承认度较高的艺术家。
① 1994年至2000年
1994年,何汶玦进入中央美院研修,创作出包括“水”系列作品在内的一批佳作,得到了国内重要展览、收藏机构的认可。仅1997年一年,即在中国美术馆参展5次,其中“全国第九届全军美展”参展作品为华侨美术馆收藏、“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参展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1998年,获选参加于上海美术馆举行的“第九届全国美展”。一流展览的参展经历,帮助何汶玦确立了其主流艺术家的身份。
② 2001年至2005年
2001年后,何汶玦成为职业画家,其绘画风格更加鲜明。每年获邀参展的次数明显增多,作品频繁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国内艺术交流中心的重要展览中。2004年,更获邀前往美国参加“威蒙特艺术家工作室交流展”并获得“第十一届年度亚洲艺术家奖”。这一时期,何汶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都有所提高。
③ 2006年至今
2006年起,何汶玦开始创作“看电影”系列,达到了个人事业的高峰,作品的公众认知度迅速提升,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从参加歌剧画廊于英法两地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开始,他的作品陆续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10个国家参展。2010年,何汶玦作为中国地区唯一代表参加奥地利KREMS美术馆举办的“生命之欲•死亡之舞”展览,同16世纪至今400多位巨匠的作品一同展出。
何汶玦已经用事实证明了他可以“与大师平行”。作为一名青年艺术家,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充满可能性。
何汶玦,1972年生于中国湖南一个书画之家。1994年,进入中央美院研修班接受系统的“学院派”绘画训练,开始油画创作。次年,其作品入选北京当代美术馆举办的“95年国际青年美术家作品交流展”。1997年,何汶玦的作品参加了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获“提名奖”并被收藏。同期,他开始了以“水”为题材的系列作品的创作。“水”成为了何汶玦体验、感受和表达现实文化情境的“介质”与“图腾”。
2001年,何汶玦转以当代艺术的手法和理念创作、延展开始于4年前的“水”系列作品。同年,其作品在“中国油画大展”中脱颖而出,获得银奖,并被杭州展览馆收藏。凭借该系列作品,何汶玦在油画领域崭露头角。
2003年,何汶玦进入吉林省艺术学院攻读绘画硕士学位,全身心投入绘画语言的探索中,进一步“摆脱学院技术和具象观念的痕迹”,使“空间感的陈述和水波光影的曼妙变化成为表达的重点”。这一时期,何汶玦的作品艺术志趣更加清晰,价值标准更加明确,个人风格更加鲜明,参加了包括“第十届全国美展”、“美国威蒙特艺术家工作室交流展”在内的众多国内外展览,在国内建立起了相当的知名度,得到了圈内人士的普遍认同。
2006年起,何汶玦进一步思考其成长过程中社会的激烈变化与时代背景下情感诉求的变迁,将刻画生活的“介质”变为了和自身记忆与成长经历联系更紧密的“电影”,开始创作“看电影”系列作品。通过这一系列充满智慧与创作情绪的作品,何汶玦完成了向更高的审美层次的艺术升华,赢得了登上世界舞台的契机,受邀参加了在美国、法国、英国、瑞士、德国、奥地利、比利时、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等地举办的展览。2010年,其作品《看电影•桃色》作为中国唯一受邀参展的作品,参加了奥地利KREMS美术馆举办的 “生命之欲,死亡之舞”的展览,同16世纪至今约400年期间各个国家知名艺术大师的作品同台展示,并被欧洲顶级收藏家OLBRICHT收藏。何汶玦作品的时代意义与艺术价值与已经得到了国际权威的认可,被评论家誉为平面艺术领域中可“与大师平行”的精英艺术家。
美术史地位
作为 “70后”新生代油画家,何汶玦表现“无意义的意义”之创作理念引发了圈内人士对中国当代美术创作过程中“直觉”要素缺失的思考。
“85美术运动”将现代艺术形式引入了中国,而相应的学术思潮和社会结构的缺席以及经济利益的介入,造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形式”大于“内容”的尴尬处境。在这种环境中,何汶玦的作品却被评论家认可为“有一股生动的劲儿,有一股子人味,这种味儿在当代艺术语境中与那些令人烦闷生厌的咬文嚼字和繁冗说教般的所谓观念相比显得颇为可爱和珍贵”。他的作品是一次对中国当代艺术“盛行文化”的挑战与反思,并进一步将一种新的价值观引入了中国当代艺术概念中:“凭直觉找到题材,并凭直觉把它们表现得富有个性就足够有价值了。”何汶玦已经找到了他艺术生命的“支点”,同时建立起了他在艺术市场中的“立足点”,他的作品也成为了当代油画领域中一道纯美自然的风景。
何汶玦也是国内唯一一位尝试系统性地描绘电影的画家。“看电影”系列作品,截取了电影中一系列熟悉的场景和人物形象,构建出了一个隐藏于“介质”后的世界。这种尝试引起了欧洲顶级藏家Olbricht的兴趣,将其系列作品之一《看电影•桃色》纳入了私人收藏。何汶玦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代表性人物之一,已经在国际艺术市场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其作品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展览、画廊,有着广阔的艺术前景和可观的市场发展潜力。
独创性评价
何汶玦的艺术创作,“反映一代人的群体精神特征,与当代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这种“紧密性”与“时代性”恰恰又是他个人作品区别于众的特性。作为“70”年代生人,其成长“伴随着中国从传统封闭社会向现代开放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变的历史进程”。变革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何汶玦气质中天然的“矛盾性”,使其能够在创作中近乎“本能”地发现并准确地切入那些能引发“时代记忆”的场景。无论是“水”系列还是“看电影系列”,都能用一种“轻拿重放”的方式将传统与现代、具象与抽象、个体感观与群体意识相碰撞的时代气氛游刃有余地展现出来,自然的引起观者的共鸣。
何汶玦的作品具有相当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在关注当代社会生存状态的同时,他避开了近些年“当代艺术”只有“当代”而缺乏“艺术”的误区,没有对“深刻”、“批判”、“主义”的盲目趋从,而更强调“直觉”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在他的作品中保留了艺术本身的“纯度”。笔下的题材,无论是“水”还是“电影”,都是无须解释的平凡内容,既是与他的经历、嗜好密切相关的,也是观者熟知的生活内容和体验,因此产生了看似“浅显”、“单纯”,实际“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的“易读性”,也扩展了观者自由感受、想象的空间,更能触动不同身世、经历者的内心,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召力。
何汶玦表现手法独特,其作品有不同凡响的效果。在他最重要的作品“水”系列和“看电影”系列中,画家建立起“水”和“电影”两种不同的“介质”,分别将现实环境、人物、情节与观者隔绝开,从而产生虚化、错位、散焦、变形等游离于现实的视觉体验,使抽象的情感通过对光与影不确定性的精准把握而自然流露出来,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展览史录
自1995年参加“95年国际青年美术家作品交流展”至今,何汶玦参加国内外各种联展近80次,举办个人展览13次,是“70后”当代艺术家中曝光率和社会承认度较高的艺术家。
① 1994年至2000年
1994年,何汶玦进入中央美院研修,创作出包括“水”系列作品在内的一批佳作,得到了国内重要展览、收藏机构的认可。仅1997年一年,即在中国美术馆参展5次,其中“全国第九届全军美展”参展作品为华侨美术馆收藏、“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参展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1998年,获选参加于上海美术馆举行的“第九届全国美展”。一流展览的参展经历,帮助何汶玦确立了其主流艺术家的身份。
② 2001年至2005年
2001年后,何汶玦成为职业画家,其绘画风格更加鲜明。每年获邀参展的次数明显增多,作品频繁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国内艺术交流中心的重要展览中。2004年,更获邀前往美国参加“威蒙特艺术家工作室交流展”并获得“第十一届年度亚洲艺术家奖”。这一时期,何汶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都有所提高。
③ 2006年至今
2006年起,何汶玦开始创作“看电影”系列,达到了个人事业的高峰,作品的公众认知度迅速提升,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从参加歌剧画廊于英法两地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开始,他的作品陆续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10个国家参展。2010年,何汶玦作为中国地区唯一代表参加奥地利KREMS美术馆举办的“生命之欲•死亡之舞”展览,同16世纪至今400多位巨匠的作品一同展出。
何汶玦已经用事实证明了他可以“与大师平行”。作为一名青年艺术家,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充满可能性。
本画廊其他作品
- 水·2005 No.43 议价
- 看电影·夜上海 议价
- 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议价
- 看电影· 老男孩 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