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您所在的位置:元盛文交所>作品>作品详细
向日葵(之一)

向日葵(之一)

  • 编  号:55692
  • 作  者:刘伯骏 查看拍卖记录
  • 销售状态:待售(不可在线交易)  
  • 库  存: 1
  • 售  价:议价
买家服务热线: 400-601-8111

(平台服务时间:周一到周五 9:00-17:00)

向日葵(之一)
元盛文交所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7
  • 印象:
    val
    确定
  • 经营时间:
    13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
    云南-昆明
作品信息 作者信息 交易评价 本画廊其他作品
创作年代 2005年
作品分类 国画 题材 其它 材质 其它
作品标签
适用空间

作品介绍

款识:八十四岁骏翁
钤印:刘伯骏(朱文)

作者信息

刘伯骏

刘伯骏

出生年份: 1921
籍    贯: 四川-达州

作者介绍

刘伯骏传奇一生
刘伯骏先生曾两度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一次是在1993年,此次是2011年10月26日,“十指禅机”刘伯骏艺术展暨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进入耄耋之年的艺术家刘伯骏先生绽放了艺术华彩。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为展览题写了展名。在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艺术界泰斗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宏建、李树声、袁宝林、余丁、赵力,著名批评家贾方舟、陶咏白、皮道坚、郑工、岛子、林木,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军事博物馆馆长向荣高等近30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刘伯骏的艺术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认为刘伯骏的展览在今天具有学术史工程和艺术史抢救的意义;艺术史界泰斗邵大箴赞誉刘老艺术为散文诗,寓意刘老的构图散而不乱,散中见奇;并盛赞刘老人品、画品皆高;中央美院教授王宏建认为刘老作品具有蓬勃生命力,为当今指画当之无愧的代表;同样身为中央美院教授的李树声先生更是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来评价刘老;著名批评家贾方舟先生专门撰文《飞笔走线指墨中》研究刘老的指画,在研讨会中以“少年得志,中年多磨,晚来开花”来总结刘老的艺术成就。在研讨会期间,专家、学者对刘伯骏的艺术成就予以高度评价。
“十指禅机•刘伯骏艺术展”展览开幕当天,中国美术馆即收藏了刘伯骏作品《炫》、《天风海雨入太苍》以及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中的10幅战地写生作品。
此次展览距刘伯骏先生上次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已经18年,1993年6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了中国美术馆“刘伯骏书画展”开幕的消息。此次展览轰动京华:开幕式由李瑞英主持,艺坛泰斗吴作人、吴冠中、常任侠、刘开渠、丁聪、高冠华、王琦以及徐悲鸿夫人廖静文、李可染夫人邹佩珠等前来祝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程思远,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原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一同为画展剪彩,中央、国务院一些重要机关领导和首都艺术界名流近百人参加了开幕式。
展览期间,白岩松对刘伯骏进行了专访,央视《东方之子》和《荧屏荟萃》为刘伯骏作了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四十多家省级以上新闻媒体也进行了专题报道。同年,刘伯骏应邀参加了纪念****诞辰一百周年全国百名书画家笔会活动,其指墨作品《朝晖》、《秋韵》被中南海收藏。
这场轰动京华的展览结束后,展览的主角——72岁的大写意花鸟画家刘伯骏却婉谢了所有的社会活动及功名利禄,重回远离京华的大巴深山,继续隐居生涯。而在此之前,刘伯骏已在大巴山中隐居了近40年。这位一隐再隐的画坛奇人,曾经还是潘天寿的得意弟子。
现今92周岁高龄的刘伯骏,可以用“传奇”二字来概括其艺术人生。
与其独特艺术之路相匹配的,是刘伯骏传奇跌宕的一生。这位高寿老人早在上世纪40年代在国立艺专做学生时便脱颖而出,大学二年级的习作“墨猫图”被当时政要白崇禧收藏,更因其勤奋好学且家学深厚而得到诸位先生赏识与厚爱:时任国立艺专国画系主任的吴茀之先生经常伴他去拜望当时的校长潘天寿先生,潘先生几乎每周为他的习作点评,其间常作画示范。潘先生尤其对刘伯骏指画的教授用心良多:长期为其指画进行评析,时有示范,赠送一张指画范画于刘伯骏。李可染先生喜他笔墨的豪迈奔放,鼓励他习花鸟画之余兼习山水。从1943年年初至1946年4月,刘伯骏跟随李可染先生习山水。以后的艺术生涯中,刘伯骏更是谨遵师训,50年来未曾停止过山水写生,到目前为止留下数千张山水小稿及近百张山水作品;1946年10月始,与同窗密友王泽汉每周两次到林风眠先生画室观先生作画,聆听先生教诲。在林风眠先生画室结识赵无极、朱德群,四人共谈艺事,交往密切。如此追随林先生学画至1947年毕业。除赵无极、朱德群外,画坛巨匠吴冠中高刘伯骏两届,与其同学一年。1979年,当两位老校友阔别近40年后重逢于大巴山的达县时,百感交集,促膝长谈,共忆母校恩师、同窗共读之往事,且重点交流了当时美术界热议的形式美问题。
毕业那年,在国立艺专吴茀之、李可染、诸乐山、潘韵等诸位先生帮助下,潘天寿以个人名义为刘伯骏在吴兴(湖州) 韵海楼举办“潘天寿门生青年国画家刘伯骏作品展览”,展出作品100幅,绝大部分售出。这恐怕是潘老一生中唯一一次以个人名义为他人举办画展,而这个人,当年只是一个刚刚跨出校门的毕业生。
毕业后刘伯骏参军入伍,历经杭州解放、上海解放等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转业,因出身大地主家庭而被打回原籍工作。后因其作品被白崇禧收藏过,在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经历下放劳教甚至监狱生活,被迫隐于大巴山中近40年,直到1993年中国美术馆为其举办画展而横空出世,轰动京华,时年先生已72岁高龄。面对巨大荣誉的不期而至,先生却素心淡定,辞退各方访客,重返大巴山,亲毁画作数千张,潜心精研书画,再隐深山又10余年。刘伯骏此次归隐,乃主动而为。
直到2005年,刘伯骏再次回到公众视野,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摄制组深入大巴山,对刘伯骏进行了专访,并在8月、10月和2006年3月先后5次播放了对他的专访。《美术》、《画廊》、《荣宝斋》、《中国书画报》多家专业报刊杂志作了重点推荐。
5年之后,2010年,刘伯骏再次引起京华艺术界关注,中国军事博物馆为其隆重举办“老兵之恋•国画大家刘伯骏画展” 暨“刘伯骏艺术研讨会”。作品《天风海雨入太苍》被军博收藏;11月,刘伯骏艺术馆“伯骏画庐”正式开馆,落户于四川大邑青霞幸福公社。
尽管刘伯骏多姿多彩的艺术人生以及独特的艺术成就引起艺术界越来越密切的关注,也正是由于刘伯老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隐居生涯,主动远离市场操作,拒绝市场炒作,一而再再而三革新变法,一毁再毁阶段性创作,只以“欲登巴山凌绝顶,淋漓酣畅涂风骚。”(摘自刘伯骏诗词)的雄心攀登艺术高峰,只问创作,不闻炒作,从而造成刘伯骏在艺术市场记录上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刘伯骏的艺术价值
1、历史价值
(1)美术史地位
刘伯骏一生跌宕起伏,其作品的公众认可度随命运而改变。1947年刘伯骏毕业后不久,曾任国立艺专校长的潘天寿以个人名义为刘伯骏在吴兴(湖州)韵海楼举办“潘天寿门生青年国画家刘伯骏作品展览”,这恐怕是潘天寿一生中唯一一次以个人名义为学生举办的展览。展览展出作品100幅,绝大部分为私人收藏,通过这次展览,刘伯骏声誉鹊起,引起了美术界的广泛关注。
新中国建立之后,刘伯骏经历战争、反右、文革等磨难,虽然作画不辍,但因其隐居大巴山中,遂画名湮没而不为公众所知。1993年中国美术馆为其举办“刘伯骏书画展”轰动京华,“新闻联播”播放展讯,刘伯骏画艺再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艺术创作得到广泛赞誉。
1993年个展之后刘伯骏再次选择隐居而潜心绘画,耄耋之年仍两次变法,并于2007年销毁之前作品上千张,创作出更具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2011年10月,中国美术馆再次举办“‘十指禅机’—刘伯骏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为展览题写了展名,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邵大箴等出席开幕式及学术研讨会。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指出,“刘伯骏的指画是继高其佩、潘天寿之后又一造诣精深者,尤其他的‘十指禅’功,恐怕在当今画坛独一无二”,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价值已经得到当代社会的广泛肯定。
(2)独创性
刘伯骏的艺术创作强调创新和开拓,概括起来有以下方面的独创性:
①指画艺术,独步当今。
指画比传统毛笔绘画难度高,研习者自古寥寥无几。中国美术史上以指画成名的有“指画开创者”清人高其佩和“指画集大成者”近人潘天寿,而刘伯骏师从潘天寿研习指画并得恩师的言传身教,苦练60余年遂悟指画精要,能左右开弓、十指并用,挥洒指墨,风格奇特,独步当今。艺术评论家皆谓“刘伯骏的指画成就在继承潘天寿指画精要之外又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面貌”。
②“平民花中四君子”,题材的创新拓展。
自元代以来传统花鸟画题材基本局限于“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等,有鉴于此,刘伯骏在题材拓宽上做出了很多努力。如他创造出了所谓“平民花中四君子”的形象,即把向日葵、鸡冠花、美人蕉、荷花等作为自己的主要画题,突出了自己和生活的关系,作品雅俗共赏:向日葵的笔墨语言成熟完满,达到意象与抽象的完美结合;鸡冠花的形象顶天立地,具有“纪念碑性”的艺术效果;荷花兼有禅机,或以指画为之,或以彩代墨,或将花作叶画又将叶作花画,而对“四君子”题材(梅、兰、竹)的创作则又反映了刘伯骏在传统题材上的戛戛独造。画梅采用俯视构图,加强了平面性,现代感强烈;画兰突破传统香草美人的审美范式,画兰草而非兰花,兰叶以指画为之,草书、行书入画,野逸天然,而兰花以笔绘之,篆书、楷书入画,优雅高逸;画竹则别开生面,开创了草书竹,焦墨竹、雾竹新形态。
③彩墨创作,造诣精深。
刘伯骏的彩墨作品一改传统色、墨两分之法,以彩为墨,墨气由彩而生,格外强调色彩运用,尤善补色。特别是对比色、补色的运用强烈,热衷于用黄、紫、橙、蓝以及红、绿的对比。刘伯骏在以色彩改造墨法传统的同时,也继承传统的用色法,形成热烈奔放与优雅古朴、文质彬彬与天然野趣共生的作品意蕴。
④画面动感,突破传统。
刘伯骏的画面意境生机盎然,尽显狂野,但自然天成。画家尤其强调作品的动感表达,由此突破了追求静谧永恒的传统意境,形成具有当代生活和审美情趣的作品精神。
⑤构图饱满,兼容中西。
刘伯骏兼容中西,能够在创作的理念和实践中汲取中国传统和西方艺术两个方面的优秀养分。其艺术创作的构图大胆新颖,尤其能够从西方现代艺术中获到灵感,结合西方形式构成的语言进行构图,甚至出现抽象化的处理。其构图满密,平行构图颠覆了传统布局,是对中国古典传统构图的改造和颠覆。
⑥注重笔墨,破茧而出。
在创作中,刘伯骏往往根据不同物象加以新笔墨语言的表现,从而达到有笔墨语言但无笔墨程式的境地,即他的艺术创作有自己的笔墨语言,而无僵化的笔墨程式。

专家评论
中国美术馆展览刘伯骏学术研讨会邀请艺术界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学者、专家、美术馆、博物馆专家等共同探讨刘伯骏艺术及其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关系、与中国当代文化的关系。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发言有:

我不能说刘伯骏先生的艺术就是20世纪中国画的缩影,但是作为经历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特别是经历20世纪中国文化情景变迁的一位老艺术家,从他几十年的艺术作品,大画、小画点点滴滴,包括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中都可以找到整个20世纪中国画艺术,中国美术发展重要特征,也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像这样的老艺术家都有相当代表性,非常值得我们今天不断认识、不断研究,从而获得对20世纪整个中国画艺术发展宏观更新的认识。
由于20世纪刘伯骏先生经历的许多人生波折坎坷,甚至遭受过许多不应有的政治上的迫害,所以他的许多作品也都荡然无存,所以今天这样的展览更显得具有学术史工程和艺术史抢救的意味。
——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

刘伯骏的指画是继高其佩、潘天寿之后又一造诣精深者。他的指画成就突出表现在既具有指画艺术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独创语言,其中“泼墨”一艺使他全然区别于艺术史上的另外两位指画大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指画语言。
——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看刘先生画中看出来有潘天寿先生影响,但是面貌和潘先生不一样。我第一个在展览会上感觉到是散文诗,潘天寿先生画的比较聚,他画的比较散,但是散里面有韵律、有节奏、有音乐感,同样非常精彩,从散上是很有特点的,因为追求聚容易,在散里追求统一、追求整体、追求大气,追求散而不散,散是艺术散,不是零散,很不简单。
一方面我很欣赏刘伯骏先生的艺术创造,另外我也看到他的经历非常感动,一个画家画非常重要,画品是人品的反应。刘伯骏先生画后面很多东西值得学习。
刘伯骏先生发挥指画特点,指画和用笔不一样的画,表现一种创造性。我一方面祝贺刘伯骏先生艺术展览成功,另外一方面作为他的后辈,向他的艺术创造精神,奉献人民大众精神,他一生受到不公正的遭遇表示敬意。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史家)

有篇文章的题目叫“90翁恰当少年时”,事实上是在说刘老就是个90后,我们从他的画上一点感觉不出这是一个老人画的,那种气场,那种生命的能量灌注到画面上真让人感动。
我给他总结了一下,刘老是:少年得志,中年多磨,晚来开花。
他在艺术上完成了创作的高度是在他生命的晚年,80到90这样的高龄之时。我个人觉得刘老在晚年取得这样高的成就,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改变了惯常的中国画的绘画工具,他不再使用毛笔,或者是很少使用毛笔,而直接使用手指作画。这是构成他的画能够达到今天这样一个特点,别人所不能取代的非常重要的一环。
事实上刘老的指画、远承高其佩,近承潘天寿。刘老作为潘天寿的学生,他承继自己老师的做法,是他能够在这样一条道路上进一步的发展指法的特定工具材料,才能成全他今天的风格面貌,使我们真正感觉到刘老艺术的高度。
——贾方舟(著名批评家策展人)

刘老的题材我很感动,创造了一个平民花中四君子,向日葵、鸡冠花、美人蕉、荷花。荷花前人画的比较多,但是刘老的荷花我看了看这几幅大的,介乎具像和抽象之间,远看像一幅抽象画,但有具体形象就是荷花,他构图上我感觉到继承了潘天寿先生有开有合有收有放,但是有自己的东西,好像更自由。这些荷花我感觉到有感情在里面,像燃烧的火一样在跳动。他画的包括以前画的竹子和任何人画法都不一样,竹叶好像在说话,每幅画每片叶子在说话一样,这是刘伯骏先生选自己最熟悉、最喜爱的这些东西作为自己常年作画的题材,也体现出了刘老画是有根有源的,所以他的画是有生命在里面,不是纯粹的技巧技法。
——王宏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从创作角度来说刘伯骏先生并没有在乎和局限于油画、国画表面上的差别,也就是说刘伯骏先生是从更高层面看待中和西、古和今的融合,既彼此拉开距离,又能够在更高层面相互融合形成一个能够结合度的非常高的自主性创作。
他的作品是有空间感的,很多作品有空间表达,而且努力要建立作品和自然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是非常清楚的。
还有刘伯骏先生的作品有很强的形式感,这种形式感有构成的,有色彩的,是一种像舞蹈的感觉,是节奏的,有拥抱感,有律动感的画面。
——赵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从刘伯骏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国立艺专的传统和潘天寿先生对他的影响。同时,我也发现了他在不同时期的一些作品风格上的变化,其中有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中国画的传统,还有西方的影响。这一点跟潘天寿先生有所不同,潘天寿先生主张“中西拉开距离说”;而刘伯骏提倡中、西绘画的结合、融合。他立足于中国传统,充分借鉴西画的艺术语言,以中国画影响世界。
——余丁(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刘伯骏先生中国传统的主体文化特点非常强烈的,同时他也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是在探索。探索中西结合在这点上是我们不应当忽略的一个方面,在这方面在表现时代精神、时代气息方面还有个人风貌追求上,刘伯骏先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位大家。
——袁宝林(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刘老的画今天来讲是很当代的,不是传统的那种程式,完全是按照现代的构成意识来做的,他的构图完全是现代形式的构图,讲究节奏、气势、运动、力量,也就是韵味和气势整个都在里面,所以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种生命的力度,他的画看了怎么会给人一种感动感受,都是在他的运笔中出现的。
刘老在指画当仁不让的领军人物,后面到底有多少人画,多少人在发展,的确可以作为一个项目去思考去推动。
——陶咏白(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刘老先生选择中国画艺术以后,用他的一生,用岁月的磨砺来坚守,用心血的奉献来坚守,用他的生命来坚守,这种坚守在当下中国,在当下中国美术界非常难能可贵。他这么的执着,这么痴心不改,他用他的信念、恒心和毅力反应和昭示了中国美术界、中国文化界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种自觉、自尊与坚信,非常难能可贵。
——向荣高(中国军事博物馆副馆长)

交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