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艺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5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6年
- 展厅面积:
- 地 区:上海-普陀-莫干山路M50艺术区
玉衡艺术中心于今年11月18日推出了展览“微物之辞——当代水墨的文本意识及其叙述”。此次展览特邀评论家孙欣担任策展人,集合了在此主题下的六位当代水墨艺术家党震、高茜、姜吉安、刘琦、沈勤、张见。展览前期筹备过程中,策展人和玉衡展览团队走访了六位艺术家工作室,交流过程中和艺术家的深度交流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递升了展览的主题性呈现。
以下为策展人与艺术家党震的访谈内容。
时间:2015年9月26日
地点:党震工作室·北京
人物:党震×孙欣
———————————
党震(以下简称党):春节期间回山东老家过年,在泰安南边的租莱山冬游,近距离的观察山石的结构、质感、色彩,尤其是在冬天那种荒凉寂寥的氛围之中,游历了差不多一个下午,印象就非常深,我在上高中时就已经开始学习山水画,后来考进中央美院也是进的山水工作室,一直对风景或者是山水有情结,这么多年也都没有停下。但是像现在这样的方式去画,以石头作为主体,还是缘于这么一种契机,使我很明确的选择了目前画面的主体结构。当时的一刹那间想画的冲动,实际上是和我以前的很多思考能够对接到一块儿的。包括现在画面中有很多构成因素或者说一种构成力量,其实跟早期一些抽象风景作品的探索也很接近,有一种根深蒂固或者说是曾经特别热衷的那种力量,被重新调动起来。仿佛曾经烧过的一把火又死灰复燃,而且这次来的更纯粹。既不是具象也没有离开具象,这个范围里面,语言选择上是想把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一种笔法与色彩,和我个人的人生经历,那些带一些苍凉、厚重、伤痕等等的人生经历,以及以与传统语义能承载的意境的东西,水墨语言本身就擅长的“气”、“力”、“韵”这种东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语言结构,这是我想做的事。至于更强大的文化理念,或者说语言的更深刻的含义还来不及去想,目前只是从感受当中有了一个反应和表达,就在这一个层面里。这个题材会一直画下去,我也不知道会多久,具体演变成什么样,但是似乎它所酝酿的,或能承载的东西比较适合我现在的心境。而且我隐约感觉到它有强大的生命力,目前的工作状态比较好。问题也有,其实很多地方有矛盾,主要是抽象与具象的关系,画面中的内容是山形,有水又有天,还会有一些其它内容的存在,但是我想把这种内容消解在一个平面化的空间中,或者说消解在一种笔触自身的、语言本身的语境里。这难免就会有矛盾,我觉得这种矛盾有时候不忍割舍,就是自然形态本身的山石、云水啊,这些东西不忍割舍。但是有时候又想破坏它,就是不想被内容带来的情境、景的味道所左右。我觉得最终可能在语言本体上,这种抽象的力量应该会生长的更旺盛,那是我希望达到的。
孙欣(以下简称孙):对,它的可言说性、可延展的方面我觉得挺多的。您想把新表现主义和东方意境怎么结合?
党:我做不了太宏大的哲学命题,而且我也觉得不太相信这件事。我觉得画家能做的就是能把画画好,至于哲学上能想到什么,或者跟美术史搭什么关系,那个都不由我个人说了算,很可能我也相信自己的一点儿小冲动在历史长河中是必然,为什么我这个年龄,我的学习背景使我能有这个冲动,你再退十年前可能没有人有这种冲动,十年后新的80后、90后的更年轻的艺术家也不会有这种冲动,他们才不管你什么传不传统,他们解放得更彻底。在整个语言实施的过程当中,刚才不是说到矛盾点么,我用的材料里面,始终没有纯粹的用毛笔,只是这次换到生宣,换到以毛笔为主的一种材料工具。实际上材料工具本身就带有理念的成分,我为什么会选择以毛笔为主或者生宣为主,是因为我现在的感受使我认为水能在生宣上生发开,毛笔的柔软性变得非常能契合现在的心境,之前选择高丽纸,选择色粉笔,素描方式为主的时候,那个也是在与我当时的心境是吻合的。这种自然的流变当中,每一步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也没有必然的高与低,或者这种东西是革命、是进步,我没有这种感受。但是目前为止也没有放弃硬的工具,作品后期还要加一些色粉的方式。而且反复穿插过程当中,有一些刷子的痕迹,有喷壶的痕迹,就是加进另外的一点点非传统常规笔墨方式的技法在里面。这里面也不太可能是太理性推算出来的,其实还是感觉,我感觉需要这个东西。
孙:你是一个很感性的人。
党:那怎么办,就这样嘛。其实问题可能还是有,而且我特别高兴的一点,是我不知道结果是什么。以前的时候总是觉得,我要画成这样,达到了,我做成那个样子了,我满意了。但是现在是我真不知道它要怎么样,只是一直使我特别兴奋地在画,那种苦恼也是兴奋,那种焦虑、焦灼,甚至是画不动,想撕,完了,颓废了,失败了,很痛苦,这都是兴奋点,因为从没有经历过这种兴奋,会觉得这样才是对的,才更过瘾。包括时间变长,一张小画就折腾三四十遍都有可能,但这也恰恰是我觉得特别可贵的一个东西,画从熟变生,从能驾驭到不能驾驭,这种乐趣,很多画家的理论书里也说过这种问题,但是当我亲身经历了,以我的方式经历了,还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感觉,我说的有点兴奋了。
孙:中国美学中有“隔”趣,如同白居易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充满东方智慧和情韵在其中,是相对于西方美学的一个壁垒分明的特质。
党:我觉得这个展览当中,如果能有机会做深入探讨的话,就是要把每个艺术家的这种隔趣进行一个较为深入系统地分析与推理,由象及辞,背后的潜文本是什么。并且还要继续追根求源,追溯文化结构的形成与具体的人生经历、与世界观、人生观的关联性,从追根溯源中,理出一个脉络,再谈绘画。作品目前呈现的象,以及要传达的意,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或者代表着一段文化史,或者一段时间线索、一些事件,能够真正长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展览,这个文本,就具有时间性在里面,就有纵深感。往往就事论事,或是就意论意,如果没有往上追溯的能力,可能就无法打通一个非常圆满的或者纵深的通道,这是我的一个想法。你在找六个画家所谓的共性的时候,“象”肯定是有区别的,意与象的关系上有共性。那么放在人生经历当与文化传统当中,这样的承接有共性。如何转化与连接的这个共性,把这个强调出来,等于把当代水墨三十年探索经历的各种洗礼与冲击进行梳理,思考也好、理念也好,形式的探索也好等等,但最终殊途而同归的是,好的艺术家他为什么能够成立,是因为他打通了这个通道,在每一个人的“个人艺术史”的时间中完成了物象与修辞的通道。
孙:其实“微物之辞”的艺术家要有非常强大的能力,静下心来内观与自省。您讲的往回看,同时往内看,始终在寻找一个落点,荒石承载着你的情绪和你现在人生感悟的时候,它最真实,有力量。假如您在20岁选择了荒石,想来未必这么饱满。
党:最初我理解的微物,其实就是小物件儿、小事物这么一个概念,因为这个词本身放在那里的时候,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潜在文本阐释出来与大家交流的话,仅从字面意义理解,传统的题材或者生活或者历史当中,与传统文化、与画家经历、与画面题材有关的,又是相对比较小的物件或者事物。我们用当代的语境去表达它,同时沟通传统文化与艺术家个人生命体验之间的链接,我最初的理解微物是这样的。而修辞是手段,文学有文学的修辞,舞蹈、音乐、电影各有各的修辞方式。绘画的修辞方式,一定是他所存在的时代的修辞方式。这个时代不管我们多么的重视、尊重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不管我们发自内心多么的向往与敬仰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并不纯粹的时代。我们的人生经历已经不纯粹,小时候受到共产主义的教育,我们世界观的形成,一直到后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白猫黑猫都能抓住老鼠是好猫的时代,这种实用型的价值观,使我们的理念崩盘了很多回,我们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经受着各种现实突变的,飞速变化的社会生活和理念的一种考量、考验。那么到目前为止我们掺了水份掺了沙子的这个传统文化进入到当代的生存土壤当中,我们的修辞手段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啊?为什么反观自己或看同时代画家或者去跟真正的高手过招的时候我们会胆怯,我们内心会问自己,这个行么?甚至很快会推翻自己一些东西。一个好东西不应该那么容易被推翻的。一件古董摆在那里,汉唐的雕塑、秦汉的书法放在那里不可能那么容易被推翻的,这种强大的力量到底在哪儿?我们这个时代能不能贡献一点能留得住的东西给我们自己的时代。当后来的人在看我们的时候,你们这帮所谓的大师、大腕们给文化贡献了什么啊,这东西能留住多少啊?那么这个时候唯一需要画家自己反思的就是我真正对文化。我个人的理解是什么,理解到了什么样层面上。同时,我自己在哪里,我的发声肯定不能按照传统路数来发声,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把这个东西真实的呈现。第二点是我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发现人生经历丰富一些的时候,所谓能够掌控画面的语言问题解决的差不多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应该创作出一批相对能留得住的东西放在那里,这或者说是男人的野心。当时我记得2003年,陈丹青老师在第一次70后的展览当中就提出这个问题,说年轻画家比的是野心。其实野心就是你的理想,你有什么样的理想,你想做什么事。到这个阶段抛开所有世俗的干扰、抛开所谓个人的小情小趣,能够沉下心来打通我与自然的通道,打通我与传统文化的通道,明心见性看到自己的本我到底是什么样子,然后放在一个微物里,把我的“辞”修饰好,那么这就是我的对微物之辞的理解。这里面要求艺术家非常诚实,同时这里面也剔除了已经现有的,很多流行的或者看似很强大的一些观念的问题。因为当我们都说进入艺术创作进入当代,一定是一个观念先行的艺术时代。当说出来策展人重要,说策展人时代的时候,我就认为观念放在第一位了。因为策展人不是一个画面的执行者,他是一个观念的设定者、一个游戏规则的设定者。艺术家实际上是参与游戏的人,而真正创造游戏监控游戏的是策展人。那我们在这个时代,艺术家本身的个体力量又在哪里呢?那我觉得孙欣可能还不是这样的一个策展人,在表达微物之辞这个理念的时候她是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强大的理念放在那。理念的形成,一直到最后越来越强大的过程也是和艺术家不停交流、不断的碰撞出火花、产生出新的想法,也提升了做这个研究的意义,这个过程是生长的过程。
微物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换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比如说,向内看与向外看,在传统绘画当中,艺术作品的形态当中,早就有一个共识,作品力量,会有向外释放之意与向内收敛的力量,两种力量,释放之力,比如波洛克这种作品,虽然很单纯,但作品的力量是向外释放的力量,外扩的力量,是张力。但是微物所关注的艺术家,所代表的这一类艺术作品的审美力量,更多的是倾向于内收内敛之力,一种深邃的往内心深处凝聚的力量。
孙:这是东方美学独有的观照方式之一。
党:回头看东方美学更多地走的是这个方向。还有一点是在矛盾中的平衡与控制中的生长。就像中国讲的道的东西,阴与阳,前进与后退,辩证的看,矛盾之力最终转化成为一个力,释放与内敛在中国传统当中最终也融汇变通了,其实内敛就是释放,内收之力看似没有声音,但是大音希声,是大的声音,这就是中国人认为的强大。我觉得这次的微物,精微,这个力量相当强大。越内敛越强大,这也是中国水墨作品所谓当代的表现力的一个特点。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有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水墨形态研究的艺术家希望能够借助西方的图式,这种图式的借鉴、变通,做了很多形式、途径的尝试,这种探索的意义恰恰佐证了这个时代我们最终选择了凝聚之力。
———————————
参展作品(党震)
《荒石系列——20号》Desolate Rock NO.20
纸本设色 Ink and Color on paper
127.3×81.4cm
2015
《荒石系列——21号》Desolate Rock NO.21
纸本设色 Ink and color on paper
127.3x81.8cm
2015
《荒石系列——24号》Desolate Rock NO.24
纸本设色 Ink and color on paper
127x81.6cm
2015
《荒石系列——22号》Desolate Rock NO.22
纸本设色 Ink and Color on paper
97×360cm
2015
《荒石系列——26号》Desolate Rock NO.26
纸本设色 Ink and color on paper
80.9x82cm
2015
荒石系列No.28 Desolate Rock NO.28
纸本设色 Ink and Color on pape
137×140cm
2015
“微物之辞——当代水墨的文本意识及其叙述”
Phraseology of Subtlety - The Text Consciousness and Narration of Contemporary Ink Art
策展人 CURATOR | 孙欣 SUN Xin
参展艺术家 ARTISTS
党震DANG Zhen / 高茜GAO Qian / 姜吉安JIANG Ji’an
刘琦LIU Qi / 沈勤SHEN Qin / 张见ZHANG Jian
展期 DURATION | 2015.11.18——2016.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