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青云阁艺术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9.9
  • 印象:
    周家剪纸 周蕴华 油画 周冰 国画
    确定
  • 经营时间:
    25年
  • 展厅面积:
    800平米
  • 地    区:
    江苏-常州
您所在的位置:青云阁艺术>画廊动态>正文

一个画家的诞生

2014-03-06 14:38:52          

——周蕴华的艺术道路

陈辉

(电视台报告文学)

一个外乡人,默默地在这个江南小城镇上度过了三十个春秋。

年近半百的他,在南京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注意,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这时这个古老而又平静的江南小镇,可是个不小的震动。

这个金坛县的知名人物,就住在这栋普通的楼房里。

                                   <推出字幕:《一个画家的诞生》

——周蕴华的艺术道路

周蕴华成为一个中国画家,靠的不是天赋,也不是机运。他走的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他不像许多画家,上过美术学院,得到系统的专业训练,又无名师指点。美院、名师跟他没有缘分,因而它为事业上的成功,所付出的代价,要比别人多付出成倍,成倍的代价。

周蕴华,江苏宜兴人。宜兴,山明水秀,人文荟萃,这里孕育了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徐悲鸿,也养育了无数个像周蕴华那样的后起之秀。

这里的山山水水,青瓦白墙,小桥流溪,编织了周蕴华童年的梦。那个梦倒不是想长大后当画家,而是家乡街头巷尾的二胡琴声,刘天华的十大名曲,瞎子阿炳的动人故事,使幼小的周蕴华着了迷。立志要象他们那样拉一手好琴,这便是周蕴华童年的梦。

但是,事与愿违,促使周蕴华的志趣从音乐转移到美术上来的却是徐悲鸿的学生——一个师范美术来是。在这位老师的启蒙熏陶、培养下,年青的周蕴华和美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他探索美术真谛的艰难历程。

1954年8月,18岁的周蕴华从师范学校毕业,离开家乡,来到了金坛县的一所乡村小学教书。

乡村小学,并不是学习美术的殿堂。周围的环境也极不理想,但是他坚信事在人为,心诚则事必成,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他抓紧一切业余时间,苦练基本功。当时,唯一能够吸取养料的,就是美术书刊,他把每月所得工资的大部分用来买书,订阅多种刊物。这些美术杂志,他从一九五四年起一直订阅到现在,从不间断。

一年后,他的美术才华为领导所发现,被调到金坛县文化馆工作。然而好景不长,1957年,因几句“犯上”的大实话,被赶出了这个县城的艺术“殿堂”。

周蕴华被下放到农村,加入了劳动者的行列,山村水乡的风霜雨雪,给了他意志上的磨炼,丰富了他的创作源泉,纯朴的农民,给了他心灵的温暖,也给了他爱的归宿。尽管后来“十年浩劫,横扫一切”,但乡村的一间小屋还容得下周蕴华和他的美术。这些当时偷偷画下的画稿,就是周蕴华联系国画创作的素材。它为周蕴华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九七六年十月,金风送爽,秋色宜人,周蕴华心情舒畅,创作欲极为高涨,多么渴望长期热恋着的国画创作上,能抒发自己歌颂时代的激动情思。然而,群众文化工作毕竟是他的职责,在宣传、辅导、展览活动,挖掘整理民间艺术方面都得尽心尽力。特别是培训金坛刻纸人才,组织刻纸创作,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作出了贡献。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金坛刻纸,先后在南京、广州等地展出,1980年6月,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被誉为“江南一枝花”。

周蕴华创作的刻纸作品多次在全国各种报刊发表,并西去挪威、芬兰、东渡日本展出,他也被日本国聘为“日中剪纸文化协会会员。”

1977年,他和农民作者合作的“江南抗日之春”刻纸组画,他创作的中国画“风雪为邻云作伴”均入选全国美展展出。并由此而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有人说:每个成功者的后面,总有一个能干的贤内助。然而要做周蕴华的妻子,光能干还不行,还得能吃苦。老周搞国画创作,把整个身心都扑上去了。

女儿、儿子穿几码的鞋子,多大尺寸的衣服,对他来说简直是个谜,家里的油盐柴米,就更不用提了。拉扯两个孩子,操持这四口之家,里里外外,日日夜夜,骆秀芳为他付出了代价,作出了牺牲。

骆秀芳很长时间没有固定工作,且不谈家里经济上的拮据,单是老周订阅书刊、画画用的笔墨纸砚大笔开支,就是件“骨头上剔肉”的扰头事情。幸亏妻子骆秀芳有一把好手艺,刻纸既快又漂亮,挣得一点额外收入,加上全家省吃俭用,老周画画的大笔开支总算有了着落。这种桌前灯下,志同道合,共同献身于艺术生涯的追求,不是苦中有乐的一种情趣么!

近几年,两个孩子的个头呼呼地往上长,女儿成了大姑娘,儿子的身高也超过了爸爸,而家中的住房还是那么大。不过,生活难不住这家人,儿子可以每天架床,女儿向空中发展,搭个小阁楼作闺房。晚上,大房间让给爸爸作画室,外面过()的“天上”“地下”无不干扰,真是别有一番风情啊!

搞中国画创作,别的画家是熔诗书画印于一炉,周蕴华却是饱蘸了酸甜苦辣来作画。他数十年如一日,对艺术顶礼膜拜,权势、名利无所企求,一直修练着这样一颗真诚的心。心至诚,诚则灵,绘画的各种技巧技法,时时刻苦钻研。

他主张能者为师,不受宗派的局限。古人、前人的成就,可以作为自己攀登道上的阶梯。但如果拿来当作拐棍用,那只能是个艺术上的瘸子。“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周蕴华很欣赏这句话的哲理。作为一个山水画家,他对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理论水平的提高是极其重视的。在书林漫步中,诸如中外哲学、史学、美学、天文、地理。石涛画论及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理论都是他潜心研究的对象。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不管是今天的,还是古代的,只要对自己有用就吸收。这就是周蕴华的“拿来主义”。尽管这种个人的探索,有时常走些弯路,但一旦悟出了“画中三味,那种体会就不是一般人能感受到的,这毕竟是自己探索得来的东西啊!

“夫作画为风物所染,情动画生,画即是我,我即是画,画即是画,我即是我。吾道一以贯之。”这就是周蕴华的创作宗旨,他时常对自己说:“既然这辈子扎在笔墨堆里了,要画,就要画出点名堂。就是画出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风格,不然,别人叫你画家不脸红吗?”

   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周蕴华总是不争取,利用一切因公出差的机会到大自然中去,以造化为师。江南水乡,是养育他的摇篮,湖光山色,风壑云泉,和他朝夕相处,它的晦明阴晴、气象变幻,都印在他的脑子里和画稿中。在文化馆虽然没有画室,但家中方寸斗室,就是他的创作天地,这一幅幅、春雨潇潇、春城飞花、渔歌晚唱、江风渔火。。。。。。水墨淋漓,韵味十足的水乡画卷,就是他利用工作之余,在家中创作出来的。

   竹子,是周蕴华家乡的特产,它那种破土而出的钻劲,挺拔向上的气概,是他勤奋自学,进去向上的写照。古人写竹,多写数枝修竹。抒发胸中逸气,他却另辟蹊径,借竹言志,抒发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气势,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时代精神。他多次回乡,深入竹海,观察体验。反复琢磨,苦心经营。“于青云而直上”。“竹石图”,“竹乡之行”等作品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周蕴华是个开拓型性格,在事业上从不知足,从不知疲倦。多年来,他以过人的经历,跋山涉水,壮游万里河山,遍历名山大川。坐车船,乘飞机,天上地下,直接多方体察;看电影、电视、展览、读书刊、画报、游记,旅游、卧游、神游、开拓视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的生活;慢写、速写、心写,笔记、摄影、摄像;记录山川之形脉,体察山川之神韵,收集创作之素材。清代山水画大师石涛尚能搜尽奇峰打草稿,周蕴华认为今人的条件比古人不知优越多少倍,当然应该“有过之而无不及”。每一个画家,由于经历、阅历,主观、客观素质、条件不同,对自己的长处,短处应该充分分析,在艺术创作中方能扬长避短,出奇制胜。周蕴华就是这样独立思考。“迁想妙得”,进行中国画的创作和求索。

一九七六年十月,周蕴华登泰山观日出。这时无线电波传来了粉碎“四人帮”的喜讯,眼前喷薄而出的红日,伴随着起伏的心潮,满腔激情,汹涌澎湃,欣然命笔,图之为快。这幅“朝晖图”就是在这种情景交融的冲动下一气呵成的。由于这幅作品,气韵生动,意境深远,气势磅礴,画法独特,颇具特色,在省美展中获得了好评,也是周蕴华以云海为题材的第一件成功之作。从此,云海大关,山川雄姿成了他反复表现的题材,一张张比床单还大的画稿挂满了整个卧室,也挂满了整个家。

   三年多来,周蕴华创作了一千多幅国画作品,江南风情,黄山烟云,沧海碧波,漓江烟雨,三峡急流,雪山红日。。。。。。,写出了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满腔热忱和无限热爱。并在中国画的创新上,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今年春天咋南京江苏省美术馆展出的近百件作品,就凝结了他半辈子的心血。

   这幅题为“壮哉兮,万里云上人画图”的巨幅国画,是用六张六尺宣纸拼接而画成的。画卷上云海茫茫,雾霭缭绕,伫立画前,云山壮美,万千气象,你可以()到造化的奇伟魁丽之伟观。

   这幅“峡江飞流”,景色壮丽,构图奇特,舟船在雄伟险峻的急流中涌进,这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不正是作者坎坷求艺历程的缩影吗?

   这幅“登攀图”,在登攀者的身影里,寄托着周蕴华对艺术顶峰的向往和追求,尽管不是每个求艺者都能登上艺术顶峰的,但是能在通往顶峰的阶梯上留下自己闪光的足迹,作为后继者向上登攀的路标,这也正是一个登攀这的快慰。

   周蕴华在画坛已默默地耕耘了数十年,能作为一个无愧于前人,有益于来者的画家,不正是他毕生所追求的吗?

 

 

此文作者江苏省电视台摄像记者

此节目在1985年11月9日、10在江苏电视台艺林漫步栏目播出时间达20分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