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推荐作品
首都艺术中心
积分:0
加关注
  •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0
  • 印象:
    val
    确定
  • 经营时间:
    40年
  • 展厅面积:
    100平米
  • 地    区:
    台湾-台湾地区
您所在的位置:首都艺术中心>画廊动态>正文

台湾画廊转战大陆 格局要大

2011-04-15 10:48:42          

  编者按:台湾画廊产业大约崛起于1970年代,这全要拜1965~1974所谓的“黄金十年”之赐,这十年平均经济成长都超过10%。画廊产业绝对是“兴在百业后,衰在百业前”。

  一位我熟识二十多年的台湾画廊老板,前几年进军大陆,投资拍卖公司,做得红红火火,后来却重操旧业,在上海开起了画廊。我问他:“开画廊比拍卖公司好吗?”

  “当然拍卖公司好!画廊定出的画价让客人杀价,拍卖公司却让客人喊价。”他语透无奈,却不失幽默。

  他的无奈其来有自,主要是台湾人在大陆开拍卖公司限制很大,首先就不能取得营业执照,其他还有地缘、资金、人力调度等问题;开画廊相对单纯一点,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台湾人经营画廊的经验比大陆早二三十年。

  台湾画廊产业大约崛起于1970年代,这全要拜1965~1974所谓的“黄金十年”之赐,这十年平均经济成长都超过10%。画廊产业绝对是“兴在百业后,衰在百业前”,没有强大的经济推动力,就无法成长,当年台湾画廊的兴起也是整个华人地区地步最早、最具规模的;之后再恭逢“台湾钱淹脚目”的80年代,画廊产业顺势发展,光是在台北东区的阿波罗大厦一带,就聚集了100多家画廊,盛况绝不输今日北京的798或上海莫干山路,而台湾只是个弹丸之地,大台北地区人口不过区区四五百万,能养活如此多的画廊,真是不可思议!当然,画廊之间竞争之激烈也可想而知。能够存活下来,茁壮成长到今日的,都是个中翘楚。

  今天台湾一些经营有成的老字号画廊,如索卡、大未来、亚洲、金士发、现代、首都、印象、悠闲、八大、旻谷、大趋势等等,都已经陆续交棒给第二代,这种“后继有人”的现象既有趣,也很值得观察,势必也会为台湾画廊产业打造一番新局面。这些得天独厚的第二代都是经过前辈的刻意栽培,不但从小带在身边亲自调教,并纷纷送到欧洲、美加、澳洲等先进国家深造,他们不只学习外语、艺术史、艺术行政等专业,而且还扩及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等,他们既拥有种种最新专业技能,再加上前辈传承下来的经营手法、人脉及资金等累积,只要能够充分统合并巧妙运用,都是外人望尘莫及的强大优势。

  即使尚未出现接班人的台湾画廊,在经营经验及专业人员的培育方面也普遍超越大陆画廊,但是这在大陆是否能变成一项利基(Niche)呢?转战大陆已经七年多的上海敦凰艺术中心负责人洪平涛认为,台湾人的强项就是有很好的服务业概念,包括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敬业态度,而且是各行各业都有,画廊业则更强化、更细腻,甚至连展览规划、作品布置、现场导览等,不论在台湾本土,或是进军大陆的画廊,均有一定的水平。

  “只是大陆收藏家一下子并不买这个帐。”洪平涛说。

  这与大陆的社会结构与消费习惯有关,大陆的客人是把艺术投资当成一种时尚流行与理财工具,这与台湾画廊对艺术品买家是真正喜爱艺术的认知有很大不同。事实上,一般认为大陆根本没有所谓“收藏家”,只有“投资客”。我的一位具有二十多年收藏经验的好友许宗炜说:“收藏是买自己喜欢的,投资是买别人喜欢的作品。”过去他安于做收藏家,现在也开始买市场看好的,因为大陆艺术市场变化惊天动地,具有投资价值、被视为投资标的艺术品转手获利令人啧啧称奇。

  大陆艺术投资近年来在媒体大幅报导之下,俨然成为热门投资标的,连乡镇企业都加入,更不用说那些满手现金,却苦于缺乏多元投资渠道的新富们。但是他们通常不会找台湾的画廊,甚至也不是从大陆画廊下手,而是去拍卖场。大陆每年艺术拍卖会成百上千,异常蓬勃,形成世界奇观,画廊只能沦为陪衬角色;更有甚者,拍卖公司背后根本就是画廊老板在撑腰。拍卖行兼画廊老板,使用双手策略,左右逢源,在拍卖场上取得买家资料,随后再上门营销或把他们吸引到画廊来。资源小的画廊更是要与拍卖公司密切合作,否则分不到一杯羹。

  进入北京将近十年的索卡艺术中心老板萧富元表示,由于台湾画廊的专业度强,比较能吸引到外国客人,不但如此,他还进一步指出:“大陆,尤其北京,比台湾更国际化,因此在大陆开画廊,训练出来的人才更有国际观。”

  虽然萧富元提到,“台湾在大陆的画廊做外国人的生意比大陆人多”,可惜数量终究有限,绝大多数台湾画廊的主要买家还是来自台湾,这几乎是他们心中共同的痛!原因分析起来相当复杂,中国人的地域观念强烈是其一,虽然他们也未必排斥台湾人,只要能与他们形成利益共同体,也可以合作无间,只是要走到这一步非常不容易;不但如此,大陆买家也不愿投资台湾艺术家的作品,这不只是地域观念、情感因素等作祟而已,还牵涉到国家综合实力的现实问题,这更是台湾画廊及艺术家们共同的痛!不少台湾画廊因此不愿转进大陆,而是更坚守台湾阵营──包括本土画家及收藏家。

  但是时代日新月异,台湾画廊业者面对的是一个优势逐渐消逝,强敌急起直追的局势,不要说大陆,连印度、日本、韩国、东南亚等画廊都来台湾攻城略地,坚守本土阵营比往日更困难。前任台湾画廊协会理事长、首都艺术中心老板萧耀就坦承没有前进大陆的计划,“但是台湾的画廊一定要走出去,否则将坐以待毙。”近些年,首都艺术中心大张旗鼓地到大陆参加艺术博览会,阵仗很大,花费不小,但是实质回收有限,充其量只达到宣传目的,即便如此,还是非做不可。

  台湾的收藏家一直被视为是亚洲地区最有实力的,香港两大国际拍卖公司的买家至少有1/4来自台湾,但让台湾画廊业者最焦虑的是,台湾收藏家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本土,近年来更是对中国艺术趋之若鹜。许多过去专心经营本土艺术的台湾画廊纷纷被迫转型,有些干脆直接到大陆开业,就是为了争取中国艺术家与作品。

  深入大陆一级战区,各家做法不同,入乡随俗总是免不了的,采用大陆策展人的策略就是其一,萧富元就很积极地这么做,北京索卡的展览几乎都重用策展人,借力使力;然而在台湾,很少画廊愿意聘用策展人。经营画廊26年的萧耀就说:“如果需要策展人,那么我开画廊干什么?”他的说法颇能代表其他台湾业者的心声:他们认为策展人有自己的班底,而这些班底是跟着策展人走的;换句话说,画廊提供策展人一个平台,资源最后还是策展人的。

  搞艺术理论的人在大陆几乎成为艺术市场的第三势力,台湾画廊老板看在眼里都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台湾画廊老板往往自己就是策展人,他们自负有能力及眼光选择画家及艺术品;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台湾的收藏家也都有一定的自信,挑选作品根据自己的判断,而不必仰赖搞理论的人。台湾艺术圈内普遍认为,大陆那么倚重策展人,是因为卖画的与买画的都不太懂艺术。

  无论如何,现阶段大陆策展人在艺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是事实,台湾本地画廊近年来偶而也会重金礼聘策展人,就是面临新生态冲击所做的一种调整;台湾画廊近年来也积极与拍卖公司配合,过去泾渭分明的第一市场与第二市场的界线正在模糊化;甚至连收藏家的心态也变了,热衷于购买“经得起市场考验的艺术品”,而非藏储名家之作;至于艺术家的变化就更大了,过去多半愿意忠实地与一家画廊合作,尤其是签了经纪约定的,现在只要羽翼稍丰,就自命不凡,待价而沽了,最夸张的现象是,作品才刚完成,就火速送到拍卖会,这在过去一件作品平均要在市场流通10年才上拍卖场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语。

  在今日这样一个传统价值、观念与做法正在快速解构与重组的时代,似乎很难分辨谁对谁错、谁是谁非?如何保有实力,并持续壮大下去,才是王道。未来的态势很明显,就是汰弱留强。台湾画廊最大的隐忧就是太小,无论规模及可资统筹运用的资源都太小。面对急速崛起的中国新兴市场,小打小闹的只有面临被淹没的份,想要扭转劣势,只有扩大格局,才能抢得到资源,包括艺术家、艺术品及收藏家。

相关联接:

佩斯北京时尚与艺术跨界展开幕

中国买家频出手:终极收藏还是疯狂

美国国家艺术画廊:一妇女袭击高更画作

2011 马德里国际当代艺术博览

艺术市场向东流 剖析中东艺术市场

北京画廊协会理事成员名单已初步确定

王新友专访:中国本土精英对当代文化的关注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