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首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在没有任何商业包装的状态下举办。这个像字画集市一样的博览会成交金额却达3000多万。2005年5月2日至5日,第二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举办,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90家画廊参展,其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国外的优秀画廊,大幅提高的整体水平在艺术界和收藏界引起不小的轰动。为此,本刊特意采访了两届画廊博览会总监董梦阳。他认为:今天,拥有艺术品已经成为最时尚的生活方式,全国约有8000万人消费艺术品,但大都集中在古代艺术品上。当代艺术品的市场如何推动?还要依靠画廊。
第二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的概况是怎样的?比第一届有哪些进步?
这次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的有92家画廊,十几家媒体,这92家画廊70%来自于海外,高古轩画廊、汉雅轩画廊、意大利常青画廊、日本小山登美夫画廊、德国 Graesslin画廊等著名的画廊都来参展了。我们加强了评审,在整体水平上又做了一个严格的筛选。可以这么说,今年把亚洲最好的画廊全部一网打尽,又有十几家欧美画廊进来,去年只有几家,今年有十几家,比去年还是有进步的。我们完全是一个画廊的博览会,在国内还没有完全由画廊、经纪人参加的博览会。
在第一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后,我们吸收了哪些经验?
办第一届的时候很被动,做了中国第一个艺术博览会,当时展览的方式很民间,有点像集市,满地的纸和画,没有任何的商业包装。但去年现场成交了3000多万,在中国已经是个不得了的数字了。
做“画廊博览会”的意义在哪里?它和以往的“画展”是很不同的吗?
“画廊”是一个操作手段的概念。1993年我做第一个艺术博览会,那时的博览会基本上是“个人”参加的博览会,艺术家自产自销的博览会。这其实是很不规范的,国际上都是画廊博览会,没有个人的。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了,艺术家是艺术家,画廊是画廊,拍卖行是拍卖行。中间全部都是经纪人在操作,画廊是艺术品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画廊的功能是什么?
“画廊”的概念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一个专卖店。画廊不同于画店,是一个专业的、规范的操作。在国外没有艺术家自己来卖画,都是通过经纪人来卖画,画廊出现以后为买家和卖家服务提供了一个搭界的工作。真正的画廊是一种签约、代理机制。首先它保证了它的真实性。艺术品如果想增值、保值的话一定要真实,这是一个前提,画廊有自己的签约艺术家,你想买哪个艺术家的作品就可以直接去找它所签约的画廊,这是一种品质的保证。其次,画廊是一个推动的机构,它通过一系列的宣传,使艺术品在流通
董梦阳: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执行总监。北京中艺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成功策划了2004年首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领域不断推广,可以促进艺术品价值更加提高。这对于艺术家和收藏家来说,都是一个利益上的保证。
在中国,“画廊”的发展是怎样的?
中国有5000多家“画店”,但很少有真正的“画廊”。我们这次博览会也只选了几家国内的画廊,主要是想让他们和国外的画廊接触,吸取他们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其实一个正常的艺术品市场是先有画廊,再有拍卖行,但在我国拍卖异军突起,但画廊没有相应地发展起来,都是艺术家自己在卖画,或者是一些私下交易,这是很不规范的。
在中国,目前艺术品消费的市场如何?有多少人在消费艺术品?
中国的艺术品原来都是文人相送的,没有进入市场,互相“求”个画,国外是没有“求画”这一说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艺术品市场逐渐形成,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大概有8000万人在消费艺术品,但都集中在古代艺术品,而不是当代艺术品,其实当代艺术品的语言更国际化,内容更丰富。只是中国人不是很了解,他们知道的只是那么几个画家。而且中国的艺术品消费大多是处于艺术品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的功能,对于真正从审美角度消费艺术品的还不是很多。
做画廊艺术博览会是否也是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个促进?
今天我们是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上来做这个事情的,我们做画廊艺术博览会也不是说一拍脑门就弄了。我们现在经济水平上来了,人们有钱了,但文化消费似乎还没有形成规模,你看在欧洲,现在人人都是要消费艺术品的,这说明物质生活满足了就一定要有精神消费,这是人类一个共通的需要。所以我们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昨天,他们已经看到了这个潜在的市场,所以我们适时地搭建起了这样一个平台。他们会把先进的机制和理念带到中国来,慢慢地引导和培养中国人的艺术品消费。他们来中国看重的也并不是这四天内能卖多少画,他们也想了解现在的中国市场,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潜力的人引到博览会中来,那些成熟的画廊知道怎么慢慢培养和引导他们的顾客,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对艺术品的需求意识。
在中国做画廊艺术博览会优势在哪里?
在中国文化市场是个很大的空白。我们需要向这些国外的机构借鉴和学习,我们自己也有许多优势,寻求合作。我们会不断去国外考察借鉴很多服务手段,我们会不断的学习,把他们80%的东西都学来,我们就成长。同时我们具备一点,就是有整合整个亚洲市场的能力。艺术中心都在欧美,亚洲很少能进入欧洲的博览会,我们这次吸收了很多亚洲的画廊进来,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们的目标是,你要想买亚洲最好的艺术品,每年5月就到北京来。
您曾说“拥有艺术品是最时尚的生活方式”,何以见得?
我们可以看到,购买艺术品的人群日益集中在懂得把握流行时尚的精英人物,他们是真正的有钱人,他们拥有财富,但是他们不局限于对物质的满足和奢华要求,最明智的体现就是在艺术品投资上,时尚大师范思哲的故事可见一斑。我们在鼓励真正的富人以这样的精神层面的消费方式。其次艺术品已经成为继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第三大投资项目之一,艺术品的价值增长在近两年将出现极端的势头,各种数据表明人们对当代艺术的接受和喜爱与日俱增,艺术品不失时机地成为主流投资,成为文化消费之举,成为时尚倾向。
艺术品消费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艺术品消费的初级阶段可以从购买印刷品、复制品开始,也许它的功用起初就是为了居室装饰和小资情调,但是这是收藏的第一步,艺术品消费者的阅历和知识增加的过程中,会对艺术品有深入浅出的了解,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购买版画作品,因为这是原作的限量形式,所以版画有相当的升值空间。购买原作是艺术消费者成为收藏者的最美好的结果,这完全凭借鉴赏力的增强,当收藏者实现了艺术品的升值投资,就是一个进入艺术市场的高境界行为了,这一切的诀窍就在于“积累”——参观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是最好的最便利的最集中的积累第一步。
针对这样的形式,这次做画廊艺术博览会在服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我们坚持本土化服务。国外没有“导览”,大家很熟悉这些画廊、这些艺术家可以自己来看,在中国需要这些画廊背景的介绍。我们专门做了培训,碰到什么问题该怎么解答,包括对画廊博览会的整体认识,对代表画家的认识都做了一些前期的准备。今年我们还把论坛做成对话的形式,跟大众、老百姓面对面地谈一些很现实的问题,这样更贴近市场。
在中国,作为一个策展人会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
国外的艺术博览会能得到很多支持。一些知名的大企业、大品牌都是非常支持这种文化活动的,中国的企业在这点做得不够,我们的相关文化政策还没有完全跟上,比如在我国艺术品的关税很高。还有一个就是消费观念的问题,中国人现在还没有消费艺术品的习惯。但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用太急功近利。我们赶上这么一个经济强势的时代,不做这个事情有点可惜,我们其实是文化商人,对于利益的追求是一定的,但是总离不开大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