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质:
-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3.6分
- 印象:
- 经营时间:18年
- 展厅面积:500平米
- 地 区:上海-普陀-莫干山路M50艺术区
潘曦的绢上作品已成一格,在LUMEN系列之前,她用浓烈的色彩在中国丝上画出形态姣好的女性形象,充分展现了处理“轻”“重”关系的天才。她完全可以像一位顶尖的类型小说家那样,边自我循环,边讲出让人眼花缭乱的故事。然而,眼前的这组作品并非如此,她对自我和世界的现状都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对艺术家来说,这首先意味着放弃。以前是流畅的身姿,现在变作扭曲;以前是完满的意象,现在变作残落;以前是风雅的情致,现在变作疏离。
我曾经目不转睛地观看潘曦用精准的色彩勾勒出的织物花纹,赞叹她对细节的把握能力,令人犹如身处于法国作家笔下的妇女乐园(百货商店),那是非常容易令人沉溺的真实、具体和美。在LUMEN系列作品中,织物图案仍然重要,那些蕾丝又纷纷转世,但这次不再是杏花春雨江南般的风物表达,织物的纹样和女人的形体一样,也变得抽象了。仿佛女人身上穿的衣服,被遗弃、扯碎、散落、像野草一样疯长起来,是肌肤和身体的延伸,但又构成了对身体的另一种包围。它们不再仅仅是装饰主义的,更变成了人格、个性和情绪的投射,仿佛是尘世之中弥散的纷繁芜杂的事件与想象,从个体发出的微光,透过环境的折射而破碎无端,又四处点亮。从蕾丝花纹衍变而生的纹饰,在画面上任意地扩散,不再用来加强女性的性别特征,而是强调了女性生存的处境之感。
与之构成对照的,是画面上栩栩如生、十分鲜明地存在着的动物,有蚊、蝇、蟹、蝶、也有蟾蜍、章鱼、壁虎等等。这些青黑色调的冷血动物绝不是点缀,而是主角之一,与织纹、女人构成三足鼎立之势。也可以说,它们是织纹的有生命的对应物,与胭脂色的女体构成紧张关系。它们是进化链上的剩余物,是文明世界潜意识中的盲目和荒凉,这些昆虫和软体动物不可能服从于女权主义的政治正确,蟾蜍有时以王子的面目出现,在它们面前启蒙理性就像是一个童话。世界一旦蜕去了理性思维的纹饰功能,便会呈现生存的原始状态。它们咬啮、变形、蹑手蹑脚、伸出长舌捕食。它们遍地繁殖无休无止。它们是噩梦中难以摆脱的纠缠者。或许这些生物就是远古以来人性中难以教化的部分,来自帝国和星球的阴暗、潮湿、蛮荒之处,不幸的是,女人正是要用身体的存在去和它们对峙。
在这样的对峙画面之中,我看到了静止的时间。唯一庞大之物恐龙也已风化成头骨,古老的骨殖像墨汁一样淋漓流淌下来,像是某种牢狱,将女人的身体置于觊觎和穿刺之下。在骨头的禁闭之中,好像历史从来没有进步过,肢体的残缺不全仿佛也是这种宰制的后果。但是,画作的整体气氛却并不压抑,女体形象虽则不再那么清新精致,却表现出生气贯注的悲怆之美。在我看来,画上这些单独的、片段式肢体的描绘,是充满灵性的表达,把女人的整体感创造在了画面之外。这种新的女性构图,是否创造了一种对女人所接受的,亘古不变的凝视的抵抗和逃逸?
潘曦的画作因此而带上了从未有过的激烈、犀利和力量感。女人在噩梦中有着无声的抗辩,实际上历史中的女人向来是无声的,但却并非无形,对女人形体的表达有着各种各样的动机。画家这一次把女性的身体表现得如此饱和,无论是色调之明确,还是线条的扩张。那样的挣出重围的手势,那样埋入星云的头颅与硕大身躯的对比,那样的承受和对峙。对手令人气闷,哪怕再温暖如春的身体,再博大的“地母”的精神,也不能够感化对方的冷血、偷袭爱好,以及骨子里的拒绝进化。但是潘曦却将女体的色调非常执着地定格在美丽的胭脂色之上,仿佛这种色调也是一种宿命。她笔下的女体并不顺从,也不是单纯的受害者。我相信这是一个大故事的开端,而首要的在于充分感知他人与自我,这种观察者的冷静和由此带来的优雅,在潘曦的画笔下令人惊讶地展示了出来。
上一篇:一毫米的光
下一篇:李在孝 —— 自然的可能性